七七级三个班全伙在此,其中有位古汉语教师许嘉璐先生。
我是一个不大喜欢回忆的人,固执地认为回忆是老年心态的表现,我想年轻,不年轻了也还想保持心态的年轻,许多时候是有意识地拒绝回忆。记得有篇评论说60年代出生的作家们:“这么早,就开始回忆了吗?”我总想起这句话。
其实往深里说,是我的回忆里与伤痛有关的多,温馨总被伤痛掩盖了。
媒体的力量大,这些天总有媒体采访,说“七七级”,说恢复高考30年,毕竟,30年了,真是弹指一挥间。令人惊心,也令人感伤。先是《大观周刊》,后又是《春城晚报》,说了,小文章也写了,反而引起了许多回忆。原来有的回忆是没有办法拒绝的,也许真的老了。没时间来写文字,还是用几张照片来帮助回忆吧,这也是读图时代的需要。得到准考证时,我在昭通县东方红公社任知青专职干部。我们的高考在1977年12月,接到入学通知已是七八年的三月了。我4号接到电话通知,赶进城到招生办领通知,到北京已经8号了。
大约是入学一个多月后我们七七级一班三组同学的合影,除我外,全是北京同学,都刚从农场、乡村、工厂、中学来,身上还有泥土的气息,谁也不会嘲笑别人的衣服破旧,破衣烂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还是同组的人,毕业前合影,四年的大学生活,气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我与同户知青,这是我们在知青户前的照片。在身后的烤烟房,我生活了近三年。樊明现在昆钢工作,我们是好友。
他先于我被推荐上了北京钢院,我后两年多考到了北京。在农村分别时难以言表那复杂心境,再度相逢,天安门前照张相,是那时喜悦心情的典型表达。
到北京半年多,照张照片寄回家,也成了我大学期间的证件照。
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去的是古北口长城。那时几乎没有人去。
班上组织的晚会。
我的第一张彩照,同学去香港,带来了彩卷,在学校图书馆前照了一张,是她又拿到香港才洗印出来的,大约是1980年。
曾经,我喜欢摄影,大四时,有了个破相机,连焦距都很难对准,但用这个相机把她从中央民院骗到北师大,在我的西南楼312宿舍拍了这张照片。侧逆光,还用锡铂纸打了弱反光,角度也不错,照得很用心,至今仍是我拍的黑白照片中较好的一张。
继续用相机骗她,记得这是天坛公园,自拍的,我正听快门声,表情怪怪的。她发现我不仅会拍照,还会自己洗印、放大照片,只是当年没有听说过这句话:你太有才了!也许心里说了吧?
这时已经是大四了,心境开始放松,不像大一大二那会儿,整天阴沉着脸,一幅苦大仇深的样子,“要夺回时间”,把图书馆门挤爆,那儿也不去。记忆中大三后开始松动。但出去玩,身上也带了书,是装佯吧?滔滔不绝是我的长项,何必带书呢!带书或许同样是骗人的一招,但快乐是真实的。一直把她骗得死心踏地跟我到现在。
也是自拍的,军博后面的团结湖边。这构图也还可以,人很穷,心境却浪漫。
拍照要花钱,按快门之前总是要在大脑里先想好光圈、构图。不像现在,“傻瓜”相机,还“数码”,没照好,可以删去重来。那是胶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