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围绕着圣·索菲亚教堂,历届的有关部门下了浑身解数。当年为了推出这座掩埋在居民楼里的已经残破的红砖建筑,不惜将盖成没有几年的新居民楼坚决推到。去年,又拆除更大周边。前后为此花费的人力财力可谓天文数字。也是令人百思不解,圣·索菲亚这个字样你在圣·索菲亚教堂附近很难看见。所有附近的公交站台都写着:建筑艺术广场。
据说,道外区要恢复老街名,比如桃花巷。毁灭老建筑,道外是重灾区。哈尔滨起源在道外发祥在道外,道外却很难寻找昨天的痕迹。十七道街的圈楼堪称建筑经典,整个楼体木质结构,楼区围成圆圈,极其精美。如今,早就荡然无存。本来,它们可以保护下来。桃花巷那么多民居建筑极为有特色,现在拆的一干二净。面目全非,风貌全变,你把名字恢复过来又有什么意义?
道里区有一家驰名老店————开封灌汤包子,很不幸我们有一天去光顾了,这个后悔。店堂破旧不堪不说,连个卫生间也没有。张包铺,百年老店,可真是百年岁月风烛残年。也别说始终不扩大始终那么憋憋屈屈萎缩在小胡同里,那个包子常常给你上来二次蒸过的。这样的情况,你也可以在老仁义等许多老字号碰上。
现在的新人类的小说诗歌我真的看不懂,文化有限是一方面,没有情节只有莫名其妙也是一方面。缺少细节,也是我们这个城市许多小店的特点。有一家馄饨连锁店,无论味道还是价格都非常不错。它的凳子是铁皮管的,服务员从来不会把凳子拿起来放到桌下。她用脚踢。那凳子腿都掉了胶皮套,在地上划过,那声音近乎惨烈。这还好的,有时候她用脚拖着凳子走,从这个桌子下面拖到另一个桌子下面。那惨烈的声音断断续续久久回荡,你吃饭的心情一点也没有了。
早市上卖油饼的,油饼煎好了拿到案板上,用两只手把油饼对起来。这样,为的是油饼起层,好看。案板上擀面加油,油饼就沾满了豆油生面。几乎每一个烙油饼的都这个做法,油饼总有一股生油味儿。炸大果子的,大果子上秤下来,塑料袋套上的同时,大果子另一端直接碰在买大果子人的前胸。那前胸早已经油花花满目狼籍,她却不知不觉。
改变性格,很难。但是,必须要改变,因为这关乎生存,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