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就听伊川杜康的朋友说茅台有可能收购汝阳杜康,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好好儿的茅台要个汝阳杜康干吗?又不是没有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贵州习水早就被茅台收购了,现在茅台的几个浓香型白酒品牌也都是在习水生产的。何必再远赴中原拿一个浓香基地?
但最近和我说这个事儿的人还不止一个。终于今天在新浪上看到几家财经媒体的报道,包括第一财经日报等主流媒体,也都确认了这一可能。这就让人摸不清看不明了。
细细算来,茅台与洛阳当地政府的亲密接触应该是在几年前的牡丹花会上。当年茅台出资百万元(据说)赞助了那一届的花会,搞了一个大型主题活动“赏国花,品国酒,看国术”——国术是指万人太极拳表演。
那么这次茅台和汝阳杜康的接触(还没有收购)起因何在?
首先,我认为茅台不会主动想到要来收购一个三线品牌——虽然曾经辉煌过。
这和泸州老窖收购老17大名酒之一的武陵酒不一样,武陵已经停业数年,借助泸州的市场强势地位,弥补泸州老窖仅有浓香酒没有酱香型酒的不足。但武陵的市场起步必须借助泸州的强大网络,否则泸州方面不会安排华中大区经理兼任武陵销售老总。但茅台不一样,作为酱香国酒,在90年代拿下贵州习水后已经有了较为强大的浓香型白酒生产能力。
所以,这次的接触我更愿意相信是洛阳当地政府的邀请,至于茅台方面到底是真心收购还是出于情面还不得而知。
其次,茅台究竟有无必要增加浓香酒的产能?
90年代末期,在贵州省的牵头下,茅台兼并了贵州习水酒(还曾因此导致原贵州习水总经理陈星国在兼并协议签订之前畏罪自杀),并将其更名为“茅台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从而获得了浓香型白酒的巨大产能——习水的产能应该在3万吨以上。
近十年来,茅台取得了巨大发展,国酒的政治老大地位终于不再是市场价格上的老二,在06年超越五粮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酒。但是茅台的成功并不等于旗下的浓香型白酒也随之大幅度飞增,截止目前茅台仍然是酱香型产品的成功,仅有的十余个浓香品牌没有一个在市场上被广泛认知的(在这一点上还是比五粮液系列品牌差的远)。
好了,在现有的浓香型白酒品牌没有一个获得成功、浓香型白酒产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时候,茅台真的需要通过并购继续扩大产能吗?
再次,如果茅台收购汝阳,伊川杜康怎么办?
杜康大战持续了将近20年,在汝阳启动破产程序后伊川董事长刘更申曾多次表示要不惜代价拿下汝阳,实现杜康品牌的统一。但现在茅台的突然杀出恐怕也让伊川杜康措手不及。
由此看来,伊川收购汝阳并未得到洛阳市政府的认同。否则本都是当地企业,由政府牵线实现杜康的品牌统一岂不相对简单?估计政府还是考虑伊川杜康的实力不够雄厚——在不考虑其母公司申泰集团的情况下——伊川的资产和销售额的确不如汝阳。政府还是想引入国内更具实力的一线品牌完成对汝阳杜康的重组。
作为对两个杜康都有一定了解的同行,我还是倾向于杜康品牌的统一,虽然打了近20年的口水战和官司,有点世仇的意思,但只要双方都能抛弃前嫌,还是有可能走到一起的,这样对两家都好。
但茅台插的这一杠子,让伊川杜康和刘更申心里肯定不好受。是啊,如果真的成为现实,伊川还能走的更远更快吗?假如说在茅台的强力扶持下汝阳杜康获得了快速发展,作为真正的杜康商标持有人,伊川还对得起这个“正宗杜康,根在伊川”的商标持有人称号吗?
最后,茅台的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
媒体消息说贵州省政府换了来自深圳的主帅后,提出了做大做强当地品牌的决策。毫无疑问茅台是当地全力扶持做大做强的首选品牌,而要想做大茅台主业,仅靠酱香型的茅台远远不够——生产周期太长,产量提高太慢——所以就必须考虑增加浓香型白酒的生产。这样才能满足政府对茅台发展的要求。
但这又是茅台季克良、袁仁国等当家人的真实意图吗?未必。
综合种种情况,我更愿意相信:
第一,为了满足省里做大做强茅台酒的要求,茅台集团必须做出一定的姿态,在扩大产能、增加存量资产上做些工作,虽然未必是集团自身的意图,虽然不一定会有真正的结果;
第二,瞌睡了有人送枕头。就在此时洛阳当地政府基于前几年的亲密合作,就重组汝阳杜康事宜抛来了橄榄枝,于是茅台落得个顺水推舟,看一看,谈一谈,做个表面文章;
第三,茅台的股价大涨一方面是大盘行情,另一方面更得益于茅台酱香型白酒主业的市场扩张。在国内真正多元化的成功企业还不多见,白酒行业能同时做好两个香型品牌的成功企业更是前无古人。只有坚持发扬自己的固有优势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茅台收购汝阳杜康,在股市上的表现不一定会比现在更好,股价也不一定会持续攀升。因为证券分析师们看重的是你茅台自身的优异表现,这种表现绝不等于也能在第二个品牌上重演。
所以,我认为:
茅台收购汝阳杜康,就是典型的骑驴找驴,多此一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