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酒创新:两端高度化,中档低度化

(2007-09-04 18:54:30)
标签:

产经/公司

白酒

创新

度数

五粮液

    这是应一家行业媒体邀请昨天所写的文章。
    经过了几年的香型创新,也有了几个厂家赶上了新香型的确认,如衡水老白干的老白干香型,酒鬼酒的馥郁香型,算是为白酒行业新增了两个香型。但是从近年来的市场变化看,度数的创新又成了不少酒企热衷的东西。

    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我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是香型的创新太过复杂,工艺流程、产品风格的典型特征、技术与勾调的创新等都要费尽心思的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确认,这个公关成本太高,不合算。就像衡水老白干所说为了争取到老白干香型整整花了十一年的时间。恐怕没有多少中小企业有这个耐心。

    二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经过多年白酒行业的历练,我们看到现在在度数上有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即两端高度化,中档低度化。

    首先是两端高度化。

    两端高度化是指高端白酒和低档白酒在向高度化方向发展和延伸,甚至延伸出一些新的成品酒的度数,如68度五粮液、70度仰韶酒头酒等。因为高端白酒的需求量虽然在增长,但总量仍然较小,消费群集中在高收入人群的政商务人士。这些人年龄略大,身份地位较高,自然不会象低收入人群对于白酒消费和豪饮,而是追求一种氛围和身份与面子的体现,单次消费量很小,所以追求高度的感觉。

    相反,20元以下的低端白酒消费人群由于社会地位和收入的关系,更多的追求与朋友、同事、同学、老乡等人一起聚饮和畅饮的感觉,所以对于高度酒的需求仍然较大。而且这一产品群体在市场上最为杂乱,全国性品牌的低档酒如绵竹大曲、尖庄酒与地方品牌的低档高度酒分成两大阵营,在各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市场格局,市场份额此消彼涨。

    其次是中档低度化。

    60—150元之间的大量中高档产品是目前各地市场竞争最惨烈的价格段,几乎所有二线品牌和地方品牌都在这个政商务消费群集中、主要以渠道力推动销售增长、而且企业还能够盈利的区间血拼。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这一价格区间主要是政商务消费,近年来此类消费需求悄然发生着变化,即低度化的需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政商务用酒开始追求“入口绵柔、诸味协调、饮后不上头、喝多头不痛、不影响办公”的饮用感觉,而这样的消费需求,高度酒是无法满足的。所以近年来不少企业在大本营市场和部分沿海区域的推广开始向低度酒转化,如泰山特曲在浙江和广东的33度,青岛琅琊台酒在当地推广的28度,成了中档白酒低度化的先行者。

 

    当然,白酒低度化的趋势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制胜因素,就是逐步在区域市场构筑度数壁垒,阻击竞品的进入。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企业都在追求消费者忠诚,都在费尽心机试图构建自己品牌的市场壁垒。在白酒行业的四种市场壁垒即品牌壁垒、区域壁垒、渠道壁垒和口感壁垒中,那一种市场壁垒的可持续性最强?毫无疑问是口感壁垒。即消费者对于某一个品牌的某一款产品长期消费形成的对于度数与香型的高度口感依赖,导致其很难接受其他产品的口感风格,这就构成了企业梦寐以求的长期的消费忠诚度。如其他外来白酒很难在青岛立足,就是因为青岛的消费者长期饮用28度的琅琊台,而无法适应其他更高度数的白酒口感。

    看到了口感壁垒的优势,我们就明白高度酒很难在一个区域市场构建属于自己的忠实消费者,只有低度化的创新,将产品线延伸到超出行业共同认可的35度以下,并在一定时期内坚持不懈的在区域市场培育消费者的口感适应性,才能形成自己产品独有的适应性消费群。

    我想,这也正是白酒低度化创新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和未来的利益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客座教师<br>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