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酒仙桥

标签:
酒仙桥中学33年重回 |
分类: 教育 |
也难怪,掐指算算,三十三年未到矣!——这可是变化剧烈的三十三年,我二十五岁从东北调回北京当老师,酒仙桥中学是我第一个工作单位。每周六天从城里骑车上班,这一“上”,就是七年!
教学楼没变,可环境变了,东边加盖了副楼,传达室也由东边改到西边。
放寒假,院子里很安静。有个“年轻”老师正看着个四五岁的孩子玩电动车。见我往里走,问:“您找谁?”我说:“我原来在这儿教过书,来看看,有三十年没来了。”他很感兴趣,问:“您那时的校长是谁?”我说:“是权毅,还有,田、田士……”他接口说:“田士润!”我说:“是,是。”他眼睛闪光,问:“您贵姓?”我说:“姓侯。”他一把抓住我的手说:“您是侯会老师啊!您还记得您班有个学生叫尚忠林吗?”我问:“你是尚忠林?”一边在脑子里回忆尚的模样,觉得真点儿像。他说:“不是,我是他哥尚清,79年到咱学校当老师,那时您在高中语文组,跟王本仁老师在一起!”我俩的手紧握着,很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我说:“有一回我在网上看到一张酒中全体教师的照片,仔细辨认,竟连一个都不认识!”他说:“哪儿还有老人?领导都换好几拨了!先是刘柏林校长——”他指着副楼说:“这楼就是他盖的。后来又换了武夷芳……”我说:“武夷芳当过校长?我走时她还是个小姑娘!”
聊了一阵,我说进楼看看。一进大厅,见结构依旧,却装潢一新。两面墙上的壁饰是汉字文化的主题,设计颇具匠心。一楼楼道较暗,上到楼梯转折处,迎面是小半层的纵向楼道,从前校长、主任及教研组的办公室就设在各层的小半层,看看牌子,如今仍用作年级办公室、教师茶歇室等。
二层以上的楼道比过去更显宽敞明亮,一边是教室,另一边是宽大的采光窗户。——酒仙桥中学大约建于1963年前后,在当时来讲,堪称“高端大气上档次”!相传教学楼所用材料,是建首都“十大建筑”时剩下的,当然都是一流好材料。记得那时的教室、楼道已是水刷石的地面。如今又经过重新装修,更显气派。
至于校长室等中枢机构,则安排在副楼——该楼层与教学楼衔接的过道,被辟为会客室(或是供来宾休息、等候的地方),摆着沙发,有书架,墙上还挂着字画,十分雅致。副楼的其他各层没去,估计实验室也应在副楼。
透过楼道窗子,可以看到楼后风景。从前是一片空地,有几间平房,乱堆着各种材料,如今已辟为操场,有篮球架、塑胶跑道等,虽小,却是应有尽有。
跟从前相比,酒仙桥中学变化真大!我的感想是:其一,国家(具体到北京市)确实增加了教育投入;据说去年教育经费首次足额投够4%(网上消息,不知确否)——尽管跟其他国家相比,这个数字并不算高。其二,这三十几年中,酒仙桥一代代领导和教师都在兢兢业业办教育,从每一个细节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深爱!
也许您会说:你真老土!这算什么?如今比这好的学校有的是!我也深知,我是带着感情看待这一切,我是在三十年后回来拣拾自己的脚印的!——我在酒中工作过七年,人的一生有几个七年?何况又是一生中最好的年龄段!
从楼里出来,尚老师还没走。他拿着爱派,招呼另一位老师:“麻烦给我们合个影!”一面说:“拿给我弟弟看看。”我问起尚忠林的情况,说是在某快递公司当处长,有个女儿在国外读书。我又指着小男孩儿问他:“这孩子是您的?”他说:“是外孙子。”我吓了一跳:“您今年多大?”“五十七了。”——我不相信,眼前的这位“年轻”老师竟已是爷爷辈的人物。是我眼神不济,还是“小尚”长得“少性”?
我回家查查偶然保存下来的一张1979年酒仙桥中学的调资表,上面果然查到尚清的名字,当年是22岁,工资水平是42.50元。——遗憾的是忘了互留电话。好在“庙”在,“和尚”不难找。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因未获准许,文中涉及人物隐去真名。照片为笔者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