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家人世界——滇池沿岸宗教生活的语言形式”的谈后谈

(2023-12-17 08:30:24)
       前天讲过“家人世界”后觉得有些问题还应当更清楚表达一下。
       1,从日常语言视角切入宗教生活、法律生活和政治生活等不仅仅是方法论和技术的实验,应当看到从这里进入的是生活的深层结构,是在探索具有地方公正的生活本质。 
      2,如何采集日常语言?我虽然强调“废话”重要,但在采集时是将废话当作真实生活情景的一部分。例如在《故乡》中“家人世界”的话语是在一堆话里面,我们当时将这堆话看作真实生活。要有这样的态度,必须要有一些准备和预设,例如我们喜欢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式的话语流或《追忆逝水年华》式的话语流。有这样的预设,才会认真对待宗教生活现场的“废话”。
       3,我们重视台上(on-stage)和台下(off-stage)之间的那个节点或过渡之处。台上的话语可以当作规范的表达,如正式的仪式和标准经文;台下话语则是完全私人的,秘密的,是听不到的。但是两者间隙处则既是公开的又是私人的,这里透露着由私人话语到台上公开话语的过渡,显示出一种夹缝中的真实生活,是包含台上-台下话语在内的全面生活。我们收集的“日常语言”其实正是在这个节点出现的。与此有关,《费孝通的魁阁时代》中晚年费孝通的独白基本上来自其晚年的两种口述材料。这些独白不像被整理进《费孝通文集》的东西,它们也像是一些台上-台下之间冒出来的话。很显然这里透露出一种夹缝中的“真”。相比之下,当下的民族志纪录片,特别是拍摄仪式或文化遗产的片子,基本上只呈现出”“台上”话语。侯麦的电影里人物的喋喋不休也像是处在台上台下之间的状态,因此那些废话不是多余的而是侯麦电影的内在部分。今天的戏剧中会有演员在观众席换装和化妆,也是想呈现台上台下之间的那种转换瞬间的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