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费孝通的魁阁时代》演后谈和饭后谈

(2023-12-10 15:18:52)

    朱晓阳 
    前天和几个参加魁阁时代话剧的学生一起聚会,谈到上周演后谈几个本地院校戏剧学老师对我们的不太友好批评。我前几天已经说过一次,称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指向某种形式,而是盯住内容,传送我们的想法。形式则什么顺手好用就抄什么家伙。如仅就美学观念而言,我们的美学就是混杂的力,凑合的道。我们像乡下人搞葬礼,无论什么乐器,什么曲子都可以上,只要是响器,只要想象的逝者和生者能听到就行。昨天还提到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的净土变图也是这种美学。如最有名的第220窟,仅其乐队的混杂就叹为观止,菩萨讲道现场竟然有当时满大街的街舞——胡旋舞在狂跳。初唐人自信,就如乡村里办盛大葬礼的人一样自信。相比之下今天的社会戏剧和后剧场说是要民众参与,要倾听弱者的声音,实际如上世纪末的参与式乡村发展一样,并无包容的态度,显得顾影自怜。说是要发出参与者自己的声音,大多数时候仍是导演按某种“解放主义”的观念导演的群众发声,被“参与”的人们仍然是戏剧的“演员”。这种乡村发展中的参与式现在也以某种“纯粹形式”流行于戏剧圈。当然比较起乡村发展中问题之生死悠关来,戏剧圈这么做倒也无伤大雅。
    关于混杂性还有几句。以前和诗人于坚讨论过当代诗的语言形式,他认为今人写的古诗让人读起来总有些幽默发笑感,是因为当今的生活情景已经没有单纯古语的指涉。今天的人到哪里去感受“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还有“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造化和心源两抵的景致。有的可能是明月照着拆迁队的年轻人加班归来,或者杨柳岸边有挖机声声。我们的写作和戏剧同样要面对这种杂合的世界,也许用杂合的方式描述杂合的世界是更接近真实的。我这话是模仿维特根斯坦的,他说:一个模糊的世界应当用模糊的方式去描述,平滑的冰面很漂亮,但无法行走。还是让我们回到坑坑洼洼的地方去走吧,用千年以前敦煌艺人的态度,心中有秉承的信念和目标,将看到的一切都画入经变图,从街头的舞者,到各种混杂乐器的乐队,到供养人,到讲经的菩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