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与公社》一部四十年前的书稿出版


关于《小村故事:知青与公社》
1983年9月我从昆明应聘到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教师进修学校当教师。在伊犁的最初那几个月,好像鬼使神差,我竟然写了一部长篇。那些日子我没有被安排上课,空闲时间很多。另外可能刚离开昆明,从新疆看云南的生活有了新鲜感,于是乎仅仅花了不到两个月,就写出一部十几万字的长篇。在写的差不多时正好吴文光到新疆了。他是这份稿子的第一个,也许是到目前为止的唯一读者。在阅读中我记得他被其中的一些小故事所吸引。例如他问我范小明和吴岚的故事如何进展。几个月以后,他从尼勒克县的二牧场中学放假来时候,带来了一部长篇,题目叫《马过河》。这大概是他插队的昆明富民县的一个地方的名字,小说的内容也是关于知青的,其中的主要人物叫胡小明。我嗯嗯了几声,私下对他模仿自己那部小说的主人公取名字有些奇怪。但我对他的小说还是给予了肯定。我那时候想象不出自己的那部手稿会给一般读者留下什么影响。我在那段时期写信告诉于坚,称写了一部长篇。于坚来信提到:写长篇需要有技巧。我想他不认为我当时有写作长篇小说的技能。后来我也没有将稿子让他看过。1986年我到北京后,将修改过的稿子请《自学》杂志社的一位姓赵的同事,转给他熟知的《当代》杂志社编辑何启治。我几次问那个同事《当代》的编辑看了没有。那个同事最后有一次说:“老何说‘有戏’!”我记着这句话高兴了好几天。再往后就没有消息了。随着《自学》杂志的关闭,这个同事以后再也没见过。
最近因在昆明老家清理父母留下的东西,我在父亲收留的一堆资料中,看到1983年写的那部长篇的初稿和二稿。这是在时隔三十余年后,第一次看到这部稿子。读了其中一些片断后,我决定将它们录入电脑,而且要尽可能不做改动地录入。当然题目已经被改掉,当初这部稿子的标题叫《边缘地》。现在则改成:《小村故事:知青与公社》,理由自然是过去十多年我已经以《小村故事》为名,出过两本关于这个地方的书。现在这部写七十年代这个地方的东西,比较方便的做法还是冠以《小村故事》之名。这就是这部作品的故事。
我们比前辈幸运。第一我们在三十年多年后仍然能够找到开初的那些手稿;第二,我们有三十几年持续干一件事情的机会。这也让我们可以告诫晚辈,当你年轻的时候不要管别人的评论,尽管写下来到你头脑中的东西。也许现在没有人看到,但是三十年后会有读者的。
《公社与知青》录后记:
以上这些文字是写于1983年9月至11月。在第二稿的末尾有两处日期记录:“83.9.21—11.29,第一稿
2018年8月26日
记于北大燕东园
再记:这部书稿中的插画是我于1974-77年在“小村”当知青期间所画。它们大多数也是在今年夏天收拾昆明老屋的时候发现的。(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