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文笔

(2008-07-04 23:14:27)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

 

昨天翻阅《吴宓日记》,64、65年的那一册,看到他在70岁时,读《蚀》、《子夜》等,对茅盾大为称道,誉《蚀》为“二十世纪之红楼梦”,茅盾“诚不愧为中国之巴尔扎克”。殊为诧异。

 

韩寒近来对茅盾巴金冰心等做了负面评判,称文笔不好。惊世骇俗,却颇合我意。一直想聒噪几句,作为声援。但看到吴宓的评论,得了警醒,并愧怍不安。我对几位大师文笔的感觉,失于主观偏颇。

 

吴宓作为国学大师,对于文笔,应更有资格评价,依然不吝溢美之词。“至其文笔,虽用当代之新体白话,然尚是中国文化人及曾读旧书之知识分子所写之白话,我辈读之,犹能领受,欣赏。”

 

吴宓进一步评价道,“。。。后来历史之趋势,中国之局面,已可由《子夜》一书得知其大概;惜宓在当时犹未能知,且不欲信,昏昏度日,苟偷至老。今兹回顾深思,即佩沈雁冰君描写之巧妙,尤服其观察之宏深矣。。。”

 

我想,等几十年后,70后的我,或者80后的韩寒,重读曾经认为文笔不好的书,可能会有迥异的理解。看来还是自己层次有限,阅历不足,境界肤浅,只见文笔树木,不见思想森林。

 

其实,当前目力所及,韩寒观点也不错。但我觉得冰心应该排除在外。《三寄小读者》小学时看过,没有印象。大学时重新读过,感觉极佳。如今没有心思再读,但曾经的回味依然深长,趣味浓厚。

 

我最推崇的文笔,还是鲁迅的文章。鲁迅弃文从事政论,是文学史的憾事。没有旖旎的词藻,但对文字的把握、人物心理、情态的描摹,已臻化境,无人能够超越。我现在无暇读书,读了印象也不深刻。限于文学史,文人史料之类。挂一漏万,只依稀记得老的如郑逸梅,年轻点的李国文,陈平原,胡平,孙郁,陈远,傅国涌,叶兆言文笔爽心悦目。日前在看广西师大出的陈存仁《阅世品人:章太炎家书及其他》,读来也颇为畅适。

 

近来季羡林老先生著述格外畅销,我也曾拜读。窃以为,在文笔上不如我喜欢的张中行。张中行是典型的文人逸士,一生与世无争,也鲜为人知。最新的一部《流年碎影》,信笔由缰,行云流水,不乏诙谐,不失深刻。

 

一直以来,我读书过于看重文笔。总以朱光潜不读缺乏文采的书以自遣。可人家是大师、美学家。我只是一胡乱翻书的读书人。谈到朱光潜,记得老俞闲聊时曾谈及80年代初期,各班分派照顾健在的大师。老俞班上负责照料朱光潜,推着神智昏昏的老先生在北大转悠。我听了嫉妒得两眼放光。

 

我的唯文笔论,导致自己对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汉译著作涉猎较少。在读英文著述上,也囿于挑剔文笔,不重思想,只读懂了梭罗的Waldon,尼采的thus spake Zarathustra等, 而诸如柏拉图的the republic无以为继,康德的practical reason 更是不知所云,最终导致我思维思辨能力极度匮乏,深受其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炸臭干子者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