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中,要考查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本专业之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情况、事业心和责任感、心理健康状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被列在第一位。综合素质不达标的,将被淘汰。(《北京娱乐信报》2月5日报道)
最近几年,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名声不大好,到处都是这些受到高等教育的群体的负面新闻,应试教育忽视品德教育的恶果被凸现了出来。考查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其实很有必要。
时下,社会舆论动辄把高校就业率拿出来说事,让大学教育几乎完全沦落成为教人谋生的工具,理性价值和人文理念成为天外来物,罕见而不可知。这种价值氛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最热衷的社会价值就是如何让自我更好地生存,甚至为了让自己更好生存,不惜破坏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平原则甚至触犯法律。
高学历犯罪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社会现实。这足以说明,一个人的学识和智商,是和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好坏无关的,但道德品质的好坏,却直接关系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和他人利益的的维护。
最近有两个高官落马,一个是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一个是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为啥啊?邱晓华涉嫌重婚搞二奶,被双开;郑筱萸收受价值80余万元贿赂并非法持有枪支,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这些人,都有高学历背景,但这并不成为防止他们犯罪危害社会国家的“救生圈”。诸多违法犯罪的官员,不少都是高学历、出国留学过的。
高学历官员是越来越多,对高学历者的道德品质进行审核,确有必要。研究生复试要考思想品质,这个时候给这些未来的高学历者“补课”,正可以预防将来的高学历犯罪。
不过,我担心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怕是考不出来的。这些年落马的高官,哪个不是通过了层层考试考出来的?他们不仅通过了考试,还接受了大量的事后教育,政府和各类学者年年反复讲各种廉洁的道理,乃至对官员作风问题,都通过各类法理、伦理、学理、道德感、原罪等五花八门的形式,都进行了警醒式的教育,但结果是,受不住金钱诱惑的还是腐败了,把持不住裤腰带的还是作风出问题了。
一个人的道德体系一旦已经建立,想改变是很难的。这些犯错落马的高官,如果在早期能接受这些教育,或许能有用,等到他们已经上位、价值观基本已经定型,来补这思想道德课,就有点晚了。
给研究生补上这“思想品德”课,但愿能有亡羊补牢的效果,如果这种补课能更早一点,说不定社会效益会更好。
前一篇:在佛那里寻红尘外的栖身之所
后一篇:记者被妖魔化的社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