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视点】大学生:人才还是人渣?
(2008-07-04 22:48:48)
标签:
爱在中国行文化 |
分类: 【老人视点】 |
大学生是人才还是人渣?有一个检验标准:【老人视点】你的“眼睛”看到哪儿?
【老人视点】大学生:人才还是人渣?
缘起第一
知识分子是国家的脊梁,是时代的中流砥柱。当然有知识并不等于知识分子,大学几年完全可能没学到什么知识,所以一个大学生也完全可能没有知识,更不等于知识分子。
但是,老人的观点,所有的大学生——马上毕业的、即将入学的、已经走到社会的——都可能成为知识分子,关键在自己。而知识分子最大量地来源于有知识的大学生,换句话说,大学生如果学习掌握了知识就不再是人渣,而掌握知识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就成为人才。
老人的观点,真正的知识分子主要来源于人才,而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区别就在于是陷入或超越下面的描述:
理想是一种病。病根在它的所指是成功。这往往意味着被认可,被赏识,被了解,意味着社会性,意味着按别人的标准,意味着约定俗成的规矩,意味着进一流学府掌握一流资源接触一流人物,意味着统筹安排斡旋引导。而这些,与一个理想主义的文青无缘。
生活与理想兼顾的,不过是折衷的选择罢了,说到底,我们要的是一种深刻而恣意的生活,而这是永远也达不到的要求,现实,太强大,想开心活着,就放弃理想。
文青们一开始就错了,想把没有世俗气的理想塞进世俗世界,不懂得把理想与生活分开,内心是内心,外界是外界,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不能让内心着陆,不值得依赖,我们得把那点纯净妥帖地深藏内心,让其生长,安静而有力。所以,面对现实,选择无言,寻找同道,我们在做,一场不反抗的反抗。
人才第二
这里转载了一个大学老师的一封信,这封信对在校大学生有意义,对即将入学的人有意义,而且对大学毕业已经在社会上“混——还不能成为人才”的人也同样有意义,因为,即便你大学毕业,但是实际上你缺少大学这个阶段的真正学习。
同学们:
还记得毕业典礼上,现在就读于**学院的**同学吗?当初他在我们班上讲大学生活感触时说了一句说:“大学里出两种人:一种是人才,一种是人渣。”那么在大学里度过了一学期的你们,我想问:你是人才还是人渣。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肯定会回答我:我既不是人才也不是人渣,我界于这两者之间。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你正是在向人渣堕落。你是不是觉得很极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需要把它想得极端一点。在这一学期当中,你是不是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一学期过去了,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虽然给你们上课都是讲师以上级别的;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虽然你们大学里的图书馆有很多的藏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虽然大学里有很多的可以学习东西。你现在是不是正在为期末考试过关,而不是达到优秀而发愁,正在盘算不会被亮红点的各种方法:突击学习,考试作弊,请酒送礼,独自祷告……
学问第三
理解体会上面写信这位教师的心意并落实于学习之中,这样的人,根据自己的天赋区别将成为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人才。而要成为知识分子,必须开始学问的修养,这就要按【老人视点】你的“眼睛”看到哪儿?文章指导的途径与方法开始或者重新开始学习。而且这样的学习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可能终生的学习也不能达到学问的顶点,也许需要大挫折、大辉煌……极端之后,有人教导,汲取传统精华,彻底明悟宇宙人生,这是为人的大幸运,什么时候都不晚。
下面两个例子可以表示差距很大的人才层次——都处于生活的矛盾对立之中,其身心运行状况:
很多年前,有个北方小城市的十九岁女孩,包里装着伯格曼的书去考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复试的时候被淘汰了。
这个女孩在一家饭馆做工,在厨房里剪辣椒,晚上看莎士比亚全集。
后来,她有了个孩子,因为多病在家照顾小孩。
有一天,她偶然看了《立春》,她很欣慰,因为她知道世界上还有人记得她这样的人。
她卖掉了莎士比亚和所有的书,立志不再让自己的孩子做文艺青年。
晚上,她梦见王彩玲站在电影节的领奖台上,看见了伯格曼。
臭水河边,依然是唱豫剧和革命歌曲的老人,满街的麻将室,韩国服饰店,散发着内陆小城特有的气息。
为艺术,为爱情,终于变成了为生存,为票子,她看到那个听天鹅湖的舅舅成了秃顶的电器行的老板,看到读萨特的表哥娶了一个半文盲女人,生活一次次的告诉她,戈多不会来。
小地方嫌她古怪,大城市嫌她多余,她投降了。
还好,一个叫顾长卫的男人还知道她,一个叫蒋雯丽的了不起的女演员真实的再现了那个孤独的灵魂,原来王彩玲很多。
北京的三联书店是她曾经最爱的地方,她曾在人艺剧场前徘徊,在王府饭店对着阿玛尼的橱窗发呆,看到一个西洋男人从东方广场的大楼里走出来,那人真象马尔蒂尼。
大杂院里,退休老头为省煤气在用拣来的破劈柴点火做水,那些似乎永远不会死只有下雹子才进屋的人还在那里,彩票站里又多了几个中年男人。
假如你麻木了,就不会觉得痛,假如你的心死了,就不再悲哀,假如梦碎了,就不再幻想,假如不想死就癞活着。
原来王彩玲就是我。
仅以此文祭奠我自己并感谢顾长卫和蒋雯丽。
流泪了。
二、管大宇:我为什么逃离外企
这里,“跟团”、“自助游”两个概念与老人文章“大红大紫”和“十恶不赦”:敢问路在何方?里有一句骂人的话——“大家在一起”多好啊,没有另一条路(指向两个极端)上的“单独”相伴。其中,“跟团”即“大家在一起”,“自助游”即“单独”,意思是一致的,朋友们可以阅读体会。
不“跟团”了,而要开始“自助游”。
这句话正是给一个界定,它界定了学问修养的认同与开始,那么,老人以为:……极端之后,有人教导,汲取传统精华,彻底明悟宇宙人生,这是为人的大幸运,什么时候都不晚。
记得青青子衿在【老人视点】我,你敢不认识?后留言:“我觉得自己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成天在世俗的浮躁和理想的恬淡中拉锯,心灵常常被锯得血淋淋的,很焦急,也很无奈,连静下心来读一些或看一些东西的状态都很难得了。我现在最关心的是,如何找回真正的自己。”
寻找自己,例一中人寻找中泯灭了自己,例二从“跟团”中醒悟开始了“自助游”,一定是出路呢?这里,不能说给“病”此的人们指一条生路,算给朋友的答复吧。
也许你还是在这两个举例之间,当然,我们是写给人才看的,至少不是为了人渣,因此没有必要为除此之外的人多费口舌。至于学问的修养历程,太多问题,老人博客其它文章仅供参考,相信你的师傅会帮助你分辨和剔除其中的调侃。
最好不要找老人学习,老人1000元/小时/人的学费太贵了,要求从小学——洒扫应对——开始学习的严格也使人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