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职场团队精神知识分子解脱烦恼幸福修炼武当山生活健康休闲武当文化 |
分类: 杂谈妄论 |
一对男女大概是欲火中烧,停车在路边办苟且之事,巡警发现违章而敲窗询问:“车子是你的吗?”
“是单位的”,男人答。
“这是你老婆吗?”警察指女人再问。
“是单位的”,男人再答。
“你们单位福利真好!”警察自言自语、若有所思、忘乎所以……
所以说故事的角色都是菩萨,我们早有说明:实际上,如果没有缘分遇到“第三种人”这样的老师
,那么“第一种人”倒是我们最好的老师。(麻烦朋友们重读“性命人生——菩萨境界面面观”,为了缩短文章长度,这里不引用了。)

人生路上无穷诱惑,目标高远还要持之以恒,如果自己心里有“欲”难免“停车在路边办苟且之事”;也许不一定“违章”,但是人生有限啊!
人一生中,没有定力,才被世间的八风(法)——利、衰、苦、乐、称、讥、毁、誉所动摇,人们贪欲“利、乐、称、誉”而被引走到一边,人们避舍“衰、苦、讥、毁”而被推向另一面。(摘自《武当山说什么》之“纯阳宫”)
在“闲话团队合作之道妙”中我们描述了优秀团队的情形,但是,团队成员如果不是真正完成了修心,哪怕是埋藏在心底的欲望,都会在团队合作中表现为“自说自话”。象警察的羡慕之心就表现为“自言自语、若有所思、忘乎所以……”,团队合作的大忌是亡失团队高远的目标而被现象所迷失,最常见的情况是被成员“受限制的表面形态”障蔽了慧眼,失去了“透过现象见本质的能力”;或者即便“透过现象见到了本质”却因为“受限制的表面形态”心里就是不舒服。这些情况,都障碍了团队的默契,进而折损了团队的“能力”、降低了团队的“高度”,非常遗憾。
很多不成功的例子,特别是有些人“八字”很好,但是却没有事业,一生纠缠在职业上的得失之中,这些情况大多是没有团队所致。其原因:
一、“大菩萨‘大隐隐于世’”障眼法——这边的好处不放,那边的利益也拿;眼前的利益不丢,未来的成果也要。难道你真是神仙?面对着一群傻子?事实上,团队里没有傻子,也许能蒙蔽一时,也许能骗过一些人,但是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最终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骗了自己。庄子曰:“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
二、“乌鸦落在(黑)猪身上——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庄子曰:“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学习一些道理首先应该立己救己,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学者提升自我谋生手段,为己学者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品质。(为人处世的真机妙窍:三才之道)”可是,很多人刚学习——“自救不了”就已经毕业了——“开始度人了”,“未能自度先度人”确实乃菩萨精神,但是没有“深潜”怎能负重?没有德行如何“和合”团队呢?
三、归根结底还是欲望不除——庄子曰:“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认为自己有学问、有智能……聪明过头了,聪明过头就是笨,真聪明不会太过头。为什么不能各守本份呢?名——利益、争——好胜。所以,为了求名成功而借用道德,为了好胜而求知识,这两样都是杀生的武器,它杀人不见血,破坏自己的生命。这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地懂得人生,不是真正人生生命的尽头。
观世音菩萨曾警告老人:“修身不勤,修心不尽,欲心不除,和合哪寻?不融团队,团队安容?小福有饭,事业难举!当思感恩,修行不辍!”向同修们忏悔了(借徐恒志大德“学佛随笔”以为鉴):学佛十多年,自欺欺人,行不笃诚,三业所作,障累日深,圣贤气象,相去日远,纵有振作,每成弩末,人命呼吸,知来日尚有几何?一旦大事临头,未免随业漂沉,生死恩仇,从头做起,思之实堪一哭。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吾其勉哉!
其中,“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经·系辞》)”一个人不论是当皇帝或者讨饭,或者是做工,那是职业;一生所作所为(举)使(而)社会(措之天下之民)得到你的福利、受到你的恩惠而天下趋向安定,这样的成就叫事业。
广而言之,一个明白人,要么选择“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否则就要构建一个团队,最大限度地开拓事业,为千秋万代留下借鉴。
是为“一对苟合的男女”给我们的启示,不是吗?(其中借南怀瑾《庄子》解意趣)
后一篇:学佛学道到底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