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武当老人
武当老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271
  • 关注人气:2,5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佛学道到底信什么?

(2008-01-29 12:37:05)
标签:

杂谈

知识分子

解脱烦恼

幸福修炼

武当山生活

健康休闲

武当文化

哲学心理学

分类: 杂谈妄论
题记:我们有一种自动趋吉避凶的能力!(本文文字前六部分摘录于徐恒志《般若花》,题目是本人加的,第七部分是老人胡说,不要信。)
  佛道有一种说法:“信为功德母”;世俗也有:“信则灵”、“信则有,不信则无”;那么,到底我们要信什么?
  一、信教——古人没有必要骗我们!
  从人生观的角度看,人们在生活旅程中,穷通得失,悲欢离合,千差万别,各自贯穿着一条前因后果的发展规律;而其间,“苦难、困厄、无奈”,却是共有的感觉!宇宙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学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的朋友们和我谈起佛教问题时,多数认为这总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不科学的迷信学说,它的作用,莫非是“劝人为善”而已,因此不屑一顾;也有认为佛教所说的理虽很高深,可是不能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理论一套,空谈无补,何必学它;更有一种人,曾经费了相当时间去研读佛经,已承认佛教的博大精深,可是因为没有理解到佛教的根本真理,因此便树立不起真正的信仰,当然更谈不到实践和受用!
  一般世人,对佛教也常发生不正确的看法。要知道佛教在这个世界上流行了二千多年,一定有它的特殊价值,若只有烧香拜像的表面形式,那它早就被历史所淘汰了。
  二、信法——“轨生物解”就不需要说了,信真理总可以吧?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以经济为基础。建筑在经济上面的,便有政治、法律、文化、艺术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谓经济基础,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物质生活;但除物质生活而外,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这个人,究竟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而所谓“我”究竟又是谁?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知道。
  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一切现实,不过是一切变迁着的现象的总和;同时,在复杂的事物变迁过程中,每一事物的生灭代谢,都和它周围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发生着息息相关的因果连续关系。这种宇宙万有、生灭变化、互相联系的规律,佛法叫做“因缘(各种条件)所生法”。既然是因缘所生,就不免变化、败坏。所以世界有“成、住、坏、空”,动物有“生、老、病、死”,思想有“生、住、异、灭”。这一系列发生、发展(住和异就是发展,住是互相适应的发展,异是互相矛盾的发展)、消灭的过程,在佛法上总称做“诸行无常”——行就是造作转化的意思,既不是恒常不变,所以说是“无常”;同时,在佛法看来这种因缘所生的现象,正因为是暂有的、是无常的,所以又说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现象),皆是虚妄”(《金刚经》);不过虽是虚妄,却并不是没有,幻象宛然,客观地存在,前灭后生,相续不断,所以佛法只说“变灭”而不说“断灭”——“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这种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生灭代谢、因果相续、迁流不停的情况,是佛法对于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所说的真理。
  三、信师傅——没有受到打击就寻到了师傅教你,是祖上的阴德啊!
  人们的身世、遭遇、智愚、强弱虽千差万别,各有不同,但“苦”却是共同的感觉。有的痛骨肉的流离,有的苦怨仇的相会,有的有愿难遂,有的病骨支离,甚至因失恋而悲愤自杀,因细故而家庭失和,因逆子而横遭虐待,因争产而兄弟阋墙,悲欢离合,穷通得失,真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轻则神经衰弱,重则痴癫疯狂,在几十年的人生旅程中,固无时不在烦恼之中!《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也许有人认为“我并没有苦”,其实是习惯了而不自觉,譬如久尝辣味,忘其为辣,实际上他的苦正多着呢!何况世事无常,人身难久,还有一个“生死”的痛苦存在啊!
  苦是自心的一种感觉,是由自心的分别造作而来,譬如心不怨憎,哪里有怨憎相会的苦;心不贪恋,哪里有失恋自杀的苦;乃至心不造业,也便没有生死流转的苦;而分别造作,又是因迷惑不觉而来,这叫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佛法教我们应从知苦的观点出发,用坚毅奋发的精神,积极地打破对于世间和一切现象主观上所起的偏执成见,转痛苦为安乐,转烦恼成菩提;并放开心量,做自利利人的工作,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样便形成了佛法活泼、积极、圆满、平等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佛法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
  四、信自己——总要找到自己吧,既然其他人可以,你也能行!
  在这个世界上以我们“人”为主体,因此不能不特别谈谈“人”的问题。人的身体乃物质,不过人是有感觉的,因此人是有感觉的物质;换句话说,人就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实在推求不出哪一个是真正的我。若说肉体是我,肉体是由细胞构成,每个细胞又是氢、氧、铁、碳、钠、碘、磷、钙、镁等各种物质元素的合成,终不见得一个个元素都是我吧,哪里来这许多的我?若说思想是我,思想是念念差异,刻刻生灭的;若说前念是我,前念已灭,说后念是我,后念未生;至于现在的念,也是刹那变灭。因此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去推求,心是不可得的,那么我又在何处呢?况且忽嗔忽喜,忽哀忽乐,能嗔的我生时,能喜的我又往何处去了呢?所以佛法说:“诸法无我”。诸法就是指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这一切现象中,任凭你怎样去找寻,是无我可得的啊!
  五、信那个——哲学说找到“本体”,进一步是“道”,明白了是如来禅。
  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没有一点不是和思想意识发生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心理学乃是整个人生学的纲领;而参究明心见性之学,使人人知其本性,更是一切学问的根本,譬如营业有了本钱,巧妇有了柴米。不明白心性,就象盲目行路,往往会陷入主观错误而不自知!
  心性本来不二,不过有真妄、动静、昏明的不同。性就是本性,也叫空性、自性、真心(性也就是未动心前的心,所以在应用上心性二字往往通用)、真如、实相、本来面目等,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种感受、想象、思维、认识等思想现象,它譬如波。就它们的体方面来讲,水波同是湿性,本来不异;就它们的相和用方面来讲,那末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水波又是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异。人们对于心,比较的尚能理解,因为它终日就象在波涛之中;至于性就无法见到,这譬如波涛本身还没有停下来,就无法见到它自己静时的水的相貌,因此人们就不肯承认有这个东西。但是波涛停时,是不是水也没有了呢?这就不难理解了。
  六、心本无生因境有——佛道到这里就一致了——“禅道”,悟了是祖师禅!
  人们都把心物分开来看,只知其为不一,不知其为不二。心因物而有,物因心而显,譬如眼见茶杯,便起茶杯的影象,所以心乃因物而有。是存在决定意识的;但茶杯虽客观存在,若“心不在焉则视而不见”,又如学佛至相当程度,转识成智时,也能心不系属,不受客观的反映,所以物必因心而显,心有它的主观能动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意识也就有决定存在的意义,从知即心之处物在其中,即物之处心在其中,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心物是不二的。
  以上是说心和物的关系,至于心、物和性的关系,也是不二的,心和物都是在自性上所起的影象。心和物是有为法,是相对真理,性是无为法,是绝对真理;但相对与绝对,并非两个东西,离开相对便没有绝对,绝对即在相对中去认识,离开绝对也没有相对,相对的当体之物即是绝对。
  七、不信——信——不信,信也!
  一路走来……一开始因为无知而不信,请你信教、信法、信师傅……当你找不到自己了,是为信,请你相信自己……慢慢地,你见到那个了,一切是你,你是一切,是为“不信”……真正通达了“心本无生因境有”,信也!
  一路走来……我们有一种自动趋吉避凶的能力!就象开车,路况复杂,驾驶懵懂,你很担心;但是,终于一切明白、技术娴熟了,也不需要操心了;因为这个“车”是自动驾驶——“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