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是不可抗力人是可以塑造的杂谈 |
分类: 信件回复 |
勇敢体验“丧失”,走出人生阴霾
案例:小王是四川人,现在一个人在北京工作。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让他的心揪得紧紧的,因为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绵阳,而那里距离汶川很近。他打电话给家里的人,却一律电话不通。本来,已经奔波人才市场三四个月的小王,已经为生计操劳很久了,这个突发起来的坏消息传来,他感到万念俱灰,忽然觉得生活、生命都那样无力,人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有一双无形的手控制着,自己无能为力。他感到头晕、恶心、浑身乏力,对未来担忧、无信心,觉得前途渺茫、一切无望。他感到自己什么都要失去了——工作、家人、爱和力量,一种巨大的丧失感袭扰着他。他想回家看看,但自己身上的积蓄已经不多了,有几家公司也在通知自己面试,走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但是不回去,这份惦念的心,似乎更难以承受,他真想躲到另外一个世界上去——逃避,小王有些扛不住了。他表面上佯装无所谓,但是内心却感到无助无望,他左右为难,痛苦万分。
从心理学讲,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或几个脆弱的时刻——当你所喜爱的工作没有了、当你失去了亲人、当你失去了希望、当你失去了可以挂念的亲朋好友,这个时候,该怎样面对?对于这些痛苦和“丧失”,心理学家们是怎样认识的?正确的处理方法又是什么呢?
德国心理研究者施奈德对人们遇到“丧失”时的反应进行研究后,提出了8阶段模式,其主要发展脉络是:(1)得知丧失,经历最初的混乱;(2)通过找到问题的积极面,来延缓内心无助感和绝望感的产生;(3)放弃对往事的依恋,以拒绝体验悲伤;(4)意识到悲伤程度,感到最痛苦、孤独、绝望;
(5)接受“丧失”,原谅自己和他;
从这个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受到打击变得脆弱时,人们的本能反应几乎都是逃避。因此,逃避是人正常的反应,这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决定的,但它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而已,没有什么丢人的地方,每个人开始的时候都会如此。但是,人毕竟要生存,毕竟想要继续好好生活、成长,那么就必须经历“面对和处理悲伤”这个阶段——而这个阶段,是每个人有所不同的:要么站起来,要么倒下去。
脆弱的人会希望一直逃避伤痛,或是“强颜欢笑”,认为时间长了可以冲淡一切。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只能暂时让人体会不到痛苦,它会使人的成长停滞——人类的心灵在一次次的抗打击中是会不断成长的,如果小王勇于面对现实,就会得到一次金不换的心灵成长机会,但如果逃避,就会丧失这样的机会。因为所有的情绪反应都是巨大的心理能量,人在抑制悲伤的时候,同时会把很多心理能量抑制住。这个道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表达感情、悲伤,是正常的表达,没有人会看不起一时的软弱,如果有人这样看,只能说明,其不懂得打拳之前的动作是握紧拳头。
生命中的任何一件事,尤其是重大、痛苦的事件,都可以让人心灵成长。所以,小王必须勇于去触碰自己内心的悲伤,让它有机会表达、宣泄出来。当这种悲伤、绝望感表达出来之后,你才能有能力去理性地分析这些丧失,然后从中得到领悟,打起精神面对今后的生活。如果小王自己战胜自己有困难,可以请心理专业人士帮忙,走出人生得阴霾——相信一切困难都会过去,失去是得到的开始,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