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分类: 杂记乱弹 |
今晚无事,又去保利剧院看了场音乐剧,名字叫《Mamma
Mia》(妈妈咪呀)。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个怪名字,还是在上海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赶上911,上网的时候曾经看到一条新闻,大概是说什么“妈妈咪呀音乐剧在百老汇首演出,为悲哀的纽约市民带来难得的欢笑”之类的。后来到了英国,发现伦敦地铁无论哪个站都有这个音乐剧的海报,再后来到了纽约,发现纽约的地铁里一样有这个海报,仔细想想,发现我好象在爱丁堡巴黎都柏林落衫矶汉堡斯德哥尔摩甚至墨尔本都见过它的海报。
广告的力量是无穷的,更何况一个音乐剧的广告能做到这个地步,实在难得,于是我决定去看一场。
今天的观众比我想象的要多,去保利看了那么多场戏,第一次看到几乎满员,仔细一看,发现教育部陈部长也亲临观礼。看来这个剧在国内的广告投入也不小。
妈妈咪呀号称是21世纪的第一音乐剧,这的确不是吹牛,在21世纪已经过去的7年之中,它确实是最好的作品。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和喜剧色彩。妈妈咪呀的特点就是它全盘借用了20世纪最牛的组合ABBA的所有金曲,然后用一个很搞笑的故事把歌曲串起来。
在亲眼看到之前,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关于意大利的音乐剧,因为我在意大利的时候天天都离不开“妈妈咪呀”这句话,那是一句意思跟“南无圣母玛利亚”差不多的感叹词。等大幕拉开剧情上演,我却惊讶地发现这居然是个一群操着英国腔的人在希腊的小岛上发生的故事。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这个场景毫无熟悉感,因为我在希腊小岛上的时候总是为找不到一个会说英语的人而发愁,更何况这个音乐剧看起来像是那些英国人彻底占领了这个小岛,整个剧中居然没有一个会说希腊话的人。
话说回来,这个剧目编得还是蛮有新意的:一个即将结婚的单亲少女,为了让父亲参加婚礼而偷看母亲的日记,结果发现三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父亲,于是她邀请这三个人来参加自己的婚礼。结果三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少女的父亲,而少女和她的单身妈妈只有24小时来辨别哪个是真的。
剧情看起来就很有意思,而且整个节目贯穿了经典的歌曲和激情四射的舞蹈,充满了令人愉快的青春气息和黄色幽默。看着节目,总会让我想起当年和英国的那帮狐朋狗友们一起酒吧迪厅堕落的快乐时光。
演出总的来说很成功,到了最后返场加演的时候,所有观众都起立鼓掌,还跟着音乐摇,把保利剧院弄得跟迪厅也差不了多少。
我估计北京的媒体一定会对这个世界知名的音乐剧大作大加赞赏,他们大概会说:“《妈妈咪呀!》是一部令人愉快,老少皆宜、阵容豪华的娱乐精品!”但我最想知道的是,如果这场充斥着性解放和拜金主义的“优秀剧目”在30年前的北京演出,评论家们会作何感想。
无论如何,《Mamma
Mia》确实是场值得一看的演出,它也许可以和当年的音乐名剧《猫》之间有一拼。看完了,也算结了一个念想。
南无妈妈咪呀,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