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伊朗 7  太监王国的遗风

(2007-07-25 23:33:33)
分类: 中东北非
伊朗 <wbr>7 <wbr> <wbr>太监王国的遗风
 
伊朗 <wbr>7 <wbr> <wbr>太监王国的遗风
 
和北京一样,德黑兰也有一个故宫。这个宫殿坐落于德黑兰市区的中央,正对着德黑兰大巴扎(市场),名叫古列斯坦宫,中文的意思是蔷薇园。

 

这个宫殿的历史并不是很长,还不到两百年。是恺加王朝(1794~1925),也就是那个太监王朝的杰作。

 

恺加王朝是个很有意思的王朝,其的创始人是个很牛的太监,不过他最牛的地方并不是以太监身份建立了一个王朝,而是敢于在判了两个卫兵死刑以后继续让他们看守自己的卧室,结果一代牛人就这样在睡梦中被死囚们谋杀了。这个太监的继承人(也就是他的侄子)非但不是个太监,而且是个大胡子。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朝代和林平之家的福威镖局很像,都属于不挥刀自宫就练不成神功的那种。于是当第一代的太监国王驾崩之后,恺加王朝就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俄罗斯从北边开始蚕食领土,英国从南边开始巧取豪夺,在短短几十年内,威震中东2000多年的波斯王国就成了饱受欺凌的杨白劳。

 

令人惊讶的是,当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国王陛下最关注的东西仍然是自己的宫殿(当然还有宫殿里的无数宠妃)。纳萨尔丁国王(1848-96)即位以后,以考察为名到欧洲公费旅游了一圈,结果他在法国同事的家里(也就是凡尔塞宫)受了不小的刺激。这当然可以理解,看到同事的家比自己家豪华百倍,谁都会多少受点刺激。于是国王回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改造自己的宫殿。

 

修宫殿总少不了要花钱, 但不巧的是爱好艺术的国王在欧洲买名家画作已经花了不少钱, 而他的几百个老婆还在等着他从欧洲带回的珠宝首饰,于是国王陛下只好去卖一些东西以保证宫殿的维修经费。

 

事实证明,在“如何搞垮一个传统强国”这一具有相当挑战性的课题上,纳萨尔丁国王有着过人的天赋。他为了筹钱修宫殿,居然把整个伊朗经济的“独家”开发权,包括银行、铁路、矿山等一切可以让列强流口水的权益,以四万英镑这样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超低价卖了出去。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四万英镑居然是分一百年付的!国王陛下在接下来的25年中一共只收到了一万英镑,直到这笔荒谬的买卖被公众发觉为止。

 

无论如何,恺加王朝的国王们总算在亡国之前完成了宫殿改造工程,但接下来的巴列维王朝又怀着对前朝的无比痛恨而开始拆。时至今天,宫殿一切的附属,包括官属后宫等都已经灰飞烟灭,只剩下一座巨大的主体建筑还孤零零地保留在原处,不过这也挺符合太监王朝的特点,因为它看上去总让人觉得缺了点什么。

 

--------------------------------------------

 

伊朗 <wbr>7 <wbr> <wbr>太监王国的遗风

 

中东地区的古代宫殿和中国的不同,中国的宫殿一般都是城市,而中东的宫殿一般都是城堡。古列斯坦宫最早就是德黑兰的城堡,虽然经过西式的改建,却仍然保留了那种四面合围的城堡形式,只是城堡的中间不再是练兵场,而是一个巨大而美丽的花园。中东的气候干燥多沙,水和绿荫就显得特别珍贵,古列斯坦宫的花园中间就是个长方形的水池,周围是绿树鲜花,池里还有天鹅,这些元素都不是很复杂,但是搭配起来清新素雅,让人觉得特别舒服。

 

伊朗 <wbr>7 <wbr> <wbr>太监王国的遗风

 

比起花园来,宫殿本身可一点都不“素”。也许是想和华丽繁复的凡尔塞宫较劲儿,古列斯坦宫外墙上几乎贴满了波斯的七彩画像砖,而且每块都不一样,相当精美。绕着花园看一圈宫墙,简直就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伊朗 <wbr>7 <wbr> <wbr>太监王国的遗风

 

古列斯坦宫内部开放的地方不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钻石厅和宝座厅。钻石厅是原来国王接见外宾的地方,里面用大量的菱形玻璃镶满了整个屋子,巨大的吊灯和数十盏壁灯的光芒在屋内反射闪耀,如同满屋子都是钻石,美不胜收。宝座厅则是历代伊朗王的登基之处,它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阳台,外面用一块巨大的白布罩着,里面也是用无数的玻璃来装饰,正中是个巨大的雪花石宝座,大厅也因此得名。这个宝座这是恺加王朝第二代国君,也就是那个太监的侄子阿里做的,在侧房里还有他的画像。也许是因为急于要摆脱叔夫的太监形象,他留了一副盖住半张脸的大胡子,以至于很多人都怀疑这副夸张的胡子是假须。无论胡子是真是假,他的确不是太监,为了证明自己,阿里国王娶了200多个老婆,并生了170多个小孩。不过很可惜,他虽然从外形上摆脱了太监的形象,但整个伊朗却从他的任内开始就被西方认定是个无法雄起的国家。

 

无论是国王还是太监,都已经和现在的王宫没什么关系了,只有小孩子还是和古代一样的多。我在王宫里基本没有看到什么游人,有的只是一队队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古列斯坦宫本应该是一个挺不错的课外活动地点,但我的出现明显打乱了老师们的教育计划。对于孩子们而言,一个活生生的外国人远比不会说话的古迹要有趣的多,所以他们看到我之后就像发现大米的老鼠一样,呼啦一下就围上来一圈,争着和我打招呼。最要命的是我手里还拿着摄像机,他们一看到这个东西立刻群情激昂,几十个人全往镜头前面挤,而且都用最高的分贝争相喊着什么,我听不懂波斯语,但看他们的表情无非是在说“我是某甲”或者“某乙是猪”之类的。看到他们热情如此高涨,我也不好意思煞风景,就举着摄像机拍了一会儿他们的吱哇乱叫,等他们喊的差不多了就收起机器继续往前走。走出去很远,还是有不少小家伙跟着我,似乎还想对我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于是我也就停下来和他们逗了一会儿,只是语言不通,难于交流。

 

一群小孩子围着我转,他们的老师在旁边看着居然也不管,这多少让我有些惊讶。记得我小学时候的老师还是以冷战思维为主,不是教育我们要小心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不死就是说面对外国人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铮铮气节。看来这些伊朗老师并没有因为恶劣的国际形势就把外国的东西妖魔化,估计他们也觉得,让孩子们多接触一些外面的事物,少一分对外面世界的敌视和恐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无论在哪个国家,下一代总是最重要的。自从28年前,国王的身影离开了古列斯坦宫的宝座之后,伊朗就开始了自我封闭的进程,而且恐怕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于是打开国门的任务或多或少地要落到眼前这些孩子们的身上。这对他们多少有些不公平,但是人类的历史就是这么过来的。恺加王朝种下的因果,要由生活在巴列维王朝的孩子们去承担;而巴列维王朝的业报,又要伊斯兰革命后的孩子们去承担。

 

确实,上一代欠下的债,只能由下一代去还。不过希望身为上一代的人,不要只是举着旗帜让孩子们去学习如何追随崇拜,多想一想孩子们即将承担的一切,有些事也许就不是那么难以解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