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门的丰子恺家族染坊:丰同裕

(2012-09-24 16:02:35)
标签:

石门镇

丰子恺

染坊

蓝印花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杂谈

分类: 并非低级的艺术

石门的丰子恺家族染坊:丰同裕


石门的丰子恺家族染坊:丰同裕
(丰同裕染坊,我不知道谁是丰子恺的祖父,是那个倚在柜台上戴墨镜的那位吗)

去乌镇游玩,不能忘记去一下桐乡,去桐乡,又不能不去石门镇,它是丰子恺先生的故乡,缘缘堂就在一条小河边上,这幢中式建筑虽然是修复的,却也值得勾留一二小时。然后,问一下当地人,再去看看附近的丰同裕老染坊。

丰同裕染坊店原设于石门镇后河西岸,丰子恺祖居惇德堂前面第一进街面房中。这家店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却是丰子恺父祖辈赖以养家的经济来源之一。据丰子恺回忆,这家店是他祖父丰小康在咸丰11年7月(1861年)创办的,染坊店内有管账、司务、店员、学徒五六人,四乡农民来染色布时,大多付不出现金,而要等到年时才能结账。

 

石门的丰子恺家族染坊:丰同裕

 

丰子恺在《我的母亲》一文里写道:“墙外面便是我们的染坊店。母亲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见杂留往来的顾客,听到沸翻盈天的市井声,很不清静。”

又在《学画回忆》一文里写道:“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

丰子恺长大了,“我家自洪杨以来,以开染坊店为业,我十来岁时,每逢年假,店忙的时候,被母亲派到店里去帮忙。”这是丰子恺在《我与手头字》一文中写到的内容。他能帮忙做些什么事呢,大概是帮忙搬弄一些力所能及的东西吧,顺便再“偷”点颜料回去。

 

石门的丰子恺家族染坊:丰同裕

(刻版的工具有十几种呢)

 

丰同裕染坊不幸在1937年11月被日军炮火所毁。缘缘堂才建不久,也毁于炮火。后来丰家的后代在石门镇马家桥边又开了一家小染坊,一直到上世纪末,还在经营。2003年,经丰子恺家属的同意,石门镇成立了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成立,经理姓哀,一个极少有的姓氏,因此好记。此人爱好艺文,客堂里了陈列了不少当地名流的书画,还辟出一间权作丰同裕的历史资料馆,很详细地讲述了丰同裕的历史。

丰同裕的品牌被给企业借用后,得到了哀经理的珍惜。在市场经济的竞争态势下,企业改变了传统作坊的经营模式,产品达几十种之多,并与当地的旅游联手,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企业还设有售品部,品种繁多,有些确实是值得买一两件带回去的。

 

石门的丰子恺家族染坊:丰同裕

 

丰同裕染坊里,除了保留至今的传统工艺蓝印花布外,还有彩拷、草木染色等。而蓝印花布的印染方法又包括夹缬、葛缬、绞缬、灰缬四种。我们今天常见的是灰缬。灰缬是用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石灰和黄豆粉调成防染剂,用刮浆板把防染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入染,晾干后刮去防染剂,即显现出蓝白花纹。

庭院里阳光灿烂,高高的竹架上,晾晒着刚刚染好漂洗过的蓝印花布,这也是游客拍照留影的极佳背景。工作室里,师傅们正在制作模板,画了线条后,用冲头在牛皮版或纸版上敲出花纹图案,制版的工具有数十种之多。

石门的丰子恺家族染坊:丰同裕

 

另一间工作室里是漏浆拷花这道关键工序,师傅把石灰和黄豆粉加水拌和成印花防染浆,漏刮在织物上,待七天期的阴晾干燥才能上色。然后我们来到染房,上了浆的坯布进入染色的阶段。这里的染料据说是全天然植物染料,其色素是由植物板蓝根中提取。布坯在不同深浅的染缸里反复浸染,大约要经过十几缸的浸染才算成功。晾晒后再刮去布坯上的浆料,才算大功告成。

 

石门的丰子恺家族染坊:丰同裕

 

今天的石门,“沸翻盈天的市井声”远去了,抱着大匹白布来请师傅印染的人也没有了,缘缘堂里的游客也很少,有一扇被烧成焦炭的木门,由丰子恺的堂兄捐出来嵌在门框里,外面罩了玻璃,就像博物馆里的文物。也许不是黄花梨或紫檀的,所以游客不大关心它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