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2012-08-09 13:26:51)
标签:

双城记

思南公馆

比亚里茨

贵族气质

上海情怀

海派文化

老克勒

法租界

分类: 像煞有介事地生活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思南公馆,历经长达十年的精雕细琢终于作为一个文化地标显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大片掩映在梧桐树荫中的法式老洋房焕然一新,春风二度,成为上海最具魅力和情调的文化、休闲、时尚之地——思南公馆,与北边的新天地和西边的田子坊构成一个艺术风尚三角区。

思南公馆在复兴中路、思南路和重庆南路中间,与复兴公园仅一街隔,孙中山故居、周公馆也毗邻而立,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柳亚子、程潜、梅兰芳、薛笃弼、李烈钧……等先后在此居住。作为上海为数不多的成片花园住宅区和历史风貌保护区,上海市政府与卢湾区(现黄浦区)历届政府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原则,坚持把保护优秀历史建筑和推进功能再生结合起来,把该项目打造成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保留保护改造的经典项目、传承海派历史文化的标志性项目。

为满足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迫切需要,这里有思南公馆酒店、中心别墅酒店以及诸多的特色时尚名品店,自然,更具吸引力的还是展示当代艺术的画廊和展馆,让人们在繁忙的都会生活中,拥有一个欣赏艺术及给心灵洗澡的极妙场域。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上海开埠后,这条属于法租界的马路被叫作马思南路。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向西区扩张,公董局修筑了这条马路。为纪念在1912年去世的法国著名音乐家马斯南(Massenet)而命名为马斯南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间,上海法租界在霞飞路、辣斐德路、金神父路、吕班路围成的区域设计了上海第一片经过精心规划的住宅区,规定只允许建造西式房屋,必须有卫生和暖气等设备,该区域就是以马斯南路为中心的,所以这里的建筑不仅呈现着浓郁的异国情调,有些建筑还体现了乡村别墅的风格。上海近代曾出现10种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类型,除了石库门和高层公寓两种形式外,思南公馆区域就包容了独立式花园住宅等8种住宅类型。在一个面积不算大的街区,它其实默默地担当着建筑博物馆的角色。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去年,上海著名摄影家陈海汶受有关方面委托,为思南公馆拍摄图像资料,对他而言,这可能算不上一项艰难的任务。但进入思南公馆的缝隙后,这位富有经验的摄影家发现,如果仅仅将镜头停留在建筑物的表面、捕捉光与影的移动,意义不是太大。他敏锐地感觉到,这里的建筑虽然刻录了大量西方文化的符号,但今天它们窃窃私语的,却是上海市民阶层的密语。两者之间,就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与法国的真实关联,将每扇门、每孔窗口、每个阳台的景观作一番饶有趣味的“拼图游戏”,或许就能构成一部立体的双城记。

于是,陈海汶决定去法国寻找解读思南公馆的密码。他到了巴黎,坐火车进入与西班牙接壤的比利牛斯山麓、留有巴斯克文明印记的比亚里茨。这里的建筑受巴斯克文明的影响,具有木石结构、屋顶坡度较大、注重老虎天窗的装饰、碎石粉刷外墙等特征,有些街区的景观竟然与思南路一模一样,似乎是从一个模具里刻出来的。他后来才知道,法国建筑师从这里驳了样,然后在上海建造。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在辽阔的海滩和阳光充足的街巷之间,陈海汶叩响了当地民居的铜门环。但一开始他并不受欢迎,欧洲人对隐私看得相当重。没办法,陈海汶只得请了一位法国艺术家作陪,并亮出自己艺术家的身份,还递上自己曾经拍摄的影集。法国人对艺术家总是很宽容的,于是身体一侧,放他进去。

喝咖啡,喝红酒,抽雪茄,一番闲聊后自然成了朋友,法国人还向陈海汶讲叙两任法国国王在这里的浪漫传奇,还有大作家雨果带着情人在这里度假的动人故事。接下来水到渠成,二十多户法国人家向摄影家展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优雅、宁静、知足、自尊、爱好艺术,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带来的愉悦感,自然,还有那么一点没落贵族的习气。他们对狗视若亲人,不仅照顾周到,而且非常尊重它们的意见。

不过陈海汶通过观察又意外发现,这些远离尘嚣的法国人却深爱着中国传统文化,光线充足的客厅里,雕饰繁复的壁炉前,到处可见来自遥远中国的器物:青花瓷盘、绸缎刺绣服饰、红木雕花大柜、彩色泥塑人像,甚至还有根本看不懂、却要努力去领略其中枯湿浓淡无穷变化的中国书法。有几位去中国观光旅游的法国人还能说几句中文,对上海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这里并非世外桃源,比亚里茨的法国人,早在一百年前就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他们作为商人、艺术家和外交官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并带回了许多生活器物和纪念品,这些东西虽然旧了,照片也泛黄了,但都像是一片片被熨平的枫叶,被仔细夹在家族的纪念相册中,一直珍藏至今。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陈海汶还在那里解读了一位法国外交馆的身世,他叫Paul Claudel,1895年6月,他出任法国驻上海候补领事,后又去福州出任副领事,他在中国的经历如今成了家族的荣耀,中国情结在下一代之间延续着,居室里有诸多中国元素的器物可以作证。而Paul Claudel的曾孙女Valerie Lannes和丈夫如今在上海思南路一带也有自己的住所,他们和一起来沪的女儿都在上海学习、工作,来自异域的一家,其言行举止、着装风格、饮食口味都已经融入了东方都会的节奏与品位。每年他们都要往返于比亚里茨与上海之间,叙写属于自己的双城记。

而返回上海,陈海汶又在思南路一带踏访数十户典型的上海人家,虽然老洋房已显得衰旧逼仄,七八户人家挤作一团却也有相濡以沫的照应关切,他们熟悉并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陈海汶能在这里比较快地切入,并在他们家里意外发现不少法国文化的元素,那多半是老上海生活的遗存,除了壁炉和阳台、巴洛克风格的铜框穿衣镜和水晶吊灯,更多的是以非物质的形态呈现,点点滴滴地渗透到日常行为方式之中,比如上海女人出门前的精心化妆,对服饰与家居环境的敏感与审美要求,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尊重孩子的选择与个性等。她们身上体现的城市气质,与比亚里茨的法国人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里的男人,对法国葡萄酒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鉴赏力。对了,这一带的居民都爱养宠物。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陈海汶将这批信息量极为丰富的图像做出一本影集《与梧桐交织的风景——百年上海思南路上的思南公馆》。他在其中的一页情不自禁地引用了一位法国诗人兼外交家的话:“蓝色的确知道橙色,手的确知道它在墙上的影子,三角形的一角的确知道另外两角……存在着的每个事物都表明和它相关的各个方面。”上海与法国的比亚里茨,在文化层面的互相影响,从建筑到街景、从日常生活习惯与审美趣味,都得到了美妙的体现。文化交流是双城记的主旋律,也是这本影集的灵魂。

黄浦江边升起了一道霞光,照亮了比亚里茨上空一朵鲱鱼色的云。来自勃艮第的红葡萄酒斟满了思南公馆的水晶高脚杯,映照着陈海汶黝黑的脸庞。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穿越时空的问候:思南公馆与比亚里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乡关何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