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送海潮,八闽好风味

标签:
福州泉州闽菜佛跳墙沙虫羹锅边糊蚵仔煎太极芋泥杂谈 |
分类: 非腐败吃喝 |
南音送海潮,八闽好风味
什么眼界嘛!真要把福建朋友气疯。
当然,佛跳墙还是能吃到的,我在永安公司楼上的鲜墙房和丁香别墅里的申粤轩里就吃过,味道确实不错。但除外,再也找不到福建菜的影子了。是的,今天满街都是沙县小吃,但谁都明白,这只是草根阶层的食物。在入赘后的佛跳墙与出阁后的燕皮馄饨之间,留下了很大的空白。
锅边糊与光饼
二十多年里,我在福建境内也走了几个地方,在连城品尝过客家的四堡漾豆腐,在长吃过汀州灯盏糕,在厦门吃过蚝仔煎和花生汤,手抓面是漳州的地方小吃,用手直接抓来吃,我也试过一回。至于“宁化八干”,则是不敢领教的,有一次饭后与朋友一起闲逛长汀的超市,货架上滑落一包东西,我拾起来一看,塑料袋里并肩睡着一对硬中带软的全裸老鼠!吓得我汗毛倒竖。不过由此也知道了“宁化八干”的威猛方阵——长汀豆腐干、上杭萝卜干、连城地瓜干、永定菜干、武平猪胆干、宁化老鼠干、明溪肉脯干、清溪笋干。又知道宁化老鼠干是由田鼠做的,宁化人历来有此嗜好,所谓“老鼠干猪肉价”。冬季来到,当地人即开吃老鼠干,捉到田鼠后,开膛去毛开水蒸过,或用柴灰里焙过,最后用谷壳或米糠熏烤,待烤成酱黄色即可。配以猪肉、冬笋,佐以大蒜、生姜、水酒,急火爆炒,视为佐酒妙品。
十多年前,我去福州市参加业务交流,在马尾开发区品尝了一次风味很浓的便宴,其中两道点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道是光饼,一道是锅边糊。关于光饼,我以前从报端了解到,与明朝的民族英雄除继光有关。戚继光还在福建海岸线上抗倭时,与地的老百姓就把面粉烘烤成比巴掌略小的饼充当成家军的干粮,为了行军方便,就在饼的中间抠一小孔,穿上麻绳挂在肩上。因为烘烤得法,光饼在褥热的南方挂几天也不会坏。但现在我们吃到的光饼中间夹有红糟肉,是生活改善的写照吧。
中国菜谱里的故事,有一部分涉及战事,这是我们民族饱经战乱和忧患的记录,我以为这样的故事理应让糖水里泡大的孩子们知道。既然通过咀嚼某种食物来纪念先人是我们的传统,就不妨让孩子多吃些这样的食物吧。
聚春园与佛跳墙
今年春暖花开时节,国斌兄邀我一起去福州游玩,同行的还有几位哥们,一路上胡侃瞎聊好生热闹。国斌兄曾是美国某跨国企业驻闽总代理,干了十多年,算是“地头蛇”了,哪里有好吃的,肚里自有一本帐。跟着他,绝对可以一饱口福。当天晚上,我们下榻聚春园,这家酒店清代咸丰年间就开张了,至今一百五十多年。大堂里,很自豪地罗列着厨师在各种烹饪比赛中获得的奖牌,闪烁着刺目的光芒。关于聚春园的来历,有一个故事——
据传在清代咸丰年间,福州杨桥巷有一家“官钱庄”,老板娘是浙江人,对烹饪颇有研究。有一天老板宴请布政司周莲吃饭,老板娘亲自下厨,选用鸡、鸭、猪肚、猪脚、羊肉、墨鱼干等二十多种原料,一并装入绍兴酒坛,盖严坛口,用文火煨制数小时后启坛飨客,周莲尝后赞不绝口,事后还携衙厨郑春发登门求教。在老板娘指导下,郑春发领悟了烹调的奥秘,回衙试制时在用料上加以调整,多用海产品,少用肉类,使烹制出的菜肴不油不腻,愈加浓郁可口。1865年,郑春发与人合伙开办“三友斋”菜馆,在此菜主打。1905年,“三友斋”改为“聚春园”。一天,几位文人墨客燕集聚春园饮酒品菜,也点了这道名菜。当坛盖揭开时,满室飘香,令人陶醉。众人尝之津津有味,赞不绝口。有秀才问:“此菜何名?”伙计回答:“尚未定名。”秀才们趁兴吟诗作赋,有位秀才吟道:“坛启荤香飘四方,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道菜便被命名为“佛跳墙”。
今天,聚春园的佛跳墙被福州人目为最最正宗,这道名菜的烹饪技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传承人就是聚春园的大厨。一百多年来,“佛跳墙”经几代名厨的不断改造、创新,愈臻上品,推为闽菜首席大菜。具体做法我就不说了,反正小坛里塞满了好东西:鱼翅、鱼唇、金钱鲍、鸽蛋、猪肚、刺参、瑶柱、蹄筋、鱼唇、鱼肚等,用鸡、鸭、火腿等吊的高汤清澈见底,鲜味十足。整道菜据说要炖四五个小时才能上桌。一坛可分八人、十人,价格自然不菲,两千多元呐!不过说老实话,聚春园可能是正宗,但味道不如上海几家饭店的出品。广东厨师一插手,什么菜的味道都会不一样。
聚春园里还有一道名菜也相当不错,那就是荔枝肉配墨鱼仔。荔枝肉是指外形像带皮的荔枝,用红糟烹制,味道咸中带甜,别有风味。小墨鱼是白灼切块的,腹内饱含黄膏,一口咬下,富有嚼劲,满口鲜香。一红一白,一浓一淡,在搭配上相得益彰。
福建厨师历来善用红糟,红糟独产于福建,是以糯米为原料酿制而成,其实就是酿红曲酒后的米渣。在红曲酒制造的最后阶段,将发酵完成的衍生物,经过筛滤出酒后剩下的渣滓就是酒糟(即红糟),经厨师废物利用做成食品添加物,可做糟溜肉片、糟鸡、糟鱼、糟笋片、糟蕨菜等,成菜色泽鲜红,风味独特。
还有一顿饭是在三坊七巷附近生意极好的老福洲饭店吃的,一款鸡汤氽海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道汤菜是以鲜海蚌尖为主料,在鸡汤内氽熟即可。海蚌质地细嫩,仅在淡咸水交汇处的海水细沙中生长,而福建的海蚌尤以长乐漳港所产者质量最佳。挖取蚌尖后,每只片成两片,入锅氽熟时,水温掌握和时间控制十分严格,不足则软,过分则老。成菜色泽洁白透明,并无画蛇足的搭配,全凭海蚌自身的鲜味赢得食客的赞誉。每人一小盅,蚌尖鲜嫩无比,汤色清澈,相当可口。
当地的朋友说,福建菜重汤,每席往往要上五六道汤,这大概是南闽一带素来燥热,人体需要更多水分所至吧。
藏在华桥新村里的小饭店
还有一次午餐,国斌兄将我们引到华侨新村里的一家小酒店里品鲜。华桥新村是六十年代政府为接纳从东南亚国家回归的华侨而建造的,缓缓起伏的小山岗里,绿树成荫,期间夹杂着一幢幢三四层高的小楼,虽然年份已久,窗棂已衰,房东也已搬到别处去住了,但不少有眼光的福州人判断其中有商机,便租下来开饭店,店多成市,这一带也就成了食客的天堂。我们去的这一家,装潢上也有些特色,弄了一些老家具营造古典氛围,院子里还有山石盆景,微雨湿叶尖,苔藓分外绿,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家店里,我尝到了爆双脆,也是闽菜招牌。此菜上桌时,貌不惊人,挟一块尝尝,却是不同凡响。海蜇皮与肚尖一起爆炒,兑卤汁后装盆。因为火候得当,成菜嫩黄滑亮,形态美观,质地清鲜脆爽,味道甘冽香郁。细品之下,我明白菜里面一定还加了当地的特殊酱料和醋。
还有光饼,也是夹了红糟肉吃的。妙的是,这顿午饭中还有锅边糊配蚵仔饼,这种饼的是选用大米、黄豆浸泡后磨浆作皮,以海蛎肉、猪瘦肉、芹菜等调成馅,米浆放在马蹄形的木质长柄瓢勺内,加一勺,再加入馅料,再复一层浆料,最后投入滚开的油锅炸至金黄色。成品为蚌圆形,壳呈金黄色,酥香诱人,馅味荤香鲜美,可单独食用,而现在我们是与锅边糊同吃的,一干一稀,一个味浓一个清淡,别有风味。
风味小吃有情有趣
除了正餐上的福建菜,我们此行还尝到了不少风味小吃。我以为,相比大菜的正襟危坐与巧言令色,小吃更能体现一方水山的大自然滋养和一方人的烹饪技巧。比如太平燕,鱼丸与燕皮馄饨、鹌鹑蛋等一起煮后装碗,因为寓意吉祥,故称“太平燕”,如果碗里有两只燕皮馄饨的话,也叫“双太平”。至于燕皮,大家都知道了,是用猪腿肉敲成的。
再比如海蛎饼,也叫海蛎煎,是漳州人非常喜欢的海味,我们此次多次吃到。此前我也从一部专题电视片里得知,道地的海蛎煎要用未在水中浸泡的“珠蚝”做原料,洗净后加入鸡蛋、山芋粉、蒜白,调以味精、细盐、白酒等,搅匀放入热锅,两面煎透,起锅后放入酱料和香菜。但到了泉州,当地朋友找到一家榕树下饭店请我们吃晚饭,其中有一道海蛎煎,则是入大锅油炸的,外脆里嫩,口感比煎的略胜一筹,相当不错。
还有一道沙虫羹,听起来有点怕人吧。沙虫属腔肠类动物,又称光裸星虫、沙肠子、方格星虫等,其体呈长筒形,很像一根肠子,生活在沿海滩涂一带沙泥底质的海域,涨潮时钻出,退潮时潜伏在沙泥洞中,故名沙虫。沙虫的营养、味道及医药与食疗价值都不亚于其他名贵海产珍品,因而素有“海滩香肠”的美誉。在老百姓家里可炒可炖,但在饭店里多半是做汤的,我尝了一口,不能说味道好极了,但也值得闭着眼睛尝一口。
还有太极芋泥,芋泥与枣泥在小碗中拼成太极图形,甜香爽口。据说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在两国谈判后请林则徐吃饭,饭后上了一道冒着寒气的冰淇林,林大人以为是热点,不由得吹了一口气,招致英国人嘲笑。林则徐下一次招待英国人吃饭,暗中吩咐下厨上了一道芋泥,表面上没有动静,英国人以为也是冷点,心急品尝后却烫得嘴唇起泡,哇哇直叫,却不能吐出。
因为国斌兄是老土地,又太热情,故而我们此行吃到的美食真是太多了,而且因为熟不拘礼,他还带我们去街头小店尝过牛肉牛丸汤,还吃过面线糊,还有泉州肉粽,与嘉兴不同的是,除了猪肉,还裹进了海蛎、蛏干、瑶柱等,剥后装碗,食档内的服务员兜头浇两勺酱,一种是芝麻酱,甜的,一种是海鲜酱的,咸的,这种吃法颇具乡情。
曾有人告诉我说,泉州风味小吃品种繁多,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鲜美不喜加油腻。而我吃下来发现,一点也不清淡,反而像本帮菜那样浓油赤酱,也许闽南地区多湿热,夏天胃纳就差,需要厚味之物刺激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