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2009-10-09 15:11:57)
标签:

篆刻

茶文化

李唯

韩天衡

刘一闻

陆康

杨忠明

文化

分类: 并非低级的艺术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国庆前获赠李唯兄的《李唯茶语印谱》,窄长的开本,精妙的装帧均十分古雅,打开内页,一枚枚鲜艳的印花如香山红叶扑面而来。创作主题紧扣茶文化,这也是本人所好,故而起身泡一壶龙井,慢慢细品起来。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中国的茶,与诗词并肩走过千年的漫漫路程,它以高山流水的文化品格,具体化为淡雅高洁的礼仪形式和居家形态,以月色水气的表达完成中国人的内心诉求,那就是奔放的、散淡的、闲适的、祥和的、温暖的团坐对饮。对茶,我们应始终铭感于心。

中国的印,作为书画最后一道画龙点睛的程序,如繁星般闪烁在艺术史册之中。据说由元代一位天才画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作了一次偶然的尝试,他随意地在叶蜡石上刻下几个字后,在素笺上钤下一滴血的鲜红。从此,中国书画就多了一份装饰美和一股金石气,多了一个寄托情怀的载体。中国的艺术,更加中国了。

现在,李唯将两件美事合而为一了。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中国的艺术,殊途同归的例子不胜枚举,甚至成了有趣的规律。在一门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常常受到出墙红杏的感染,然后也可能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邻家庭院。比如茶,受到佛教推助,就有了“禅茶一味”的说法。比如画,受到书法影响,也有了“书画同源”的法则。那么,中国的印,是否也受到了茶文化的影响呢?这,就不用我回答了吧。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李唯用中国的印,表达中国的茶。在中国艺术史上,前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多半是偶尔为之的案头把玩,这对清饮中国茶进行中国艺术创造的中国传统文人来说,或许是一次心灵放纵的小憩。但这一次,李唯完成了一次有意识的引水合流。

李唯未及冠礼就磨石学印了,启蒙老师是邓散木的学生。稍长,即成为韩天衡先生的入室弟子,二十年来耳提面命,教益良深。后又拜在刘一闻先生门下,艺事日益精进,篆刻作品入展一至五届全国大展及多次西泠印社国际大展,深获方家嘉许。及后又在陆康先生的持衡室外凿壁偷光,学得不少诗外功夫,眼界大开而觅见灯火阑珊处的那位“美人”。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2006年,李唯兄从古人诗文词赋中拾得佳句妙联,尝试茶文化主题创作。主政《印缘》杂志的澳门印社社长陆康特辟两个版面展现他“紫泥新品泛春华”,二十多枚印花,元朱满白,各有媸妍,方正圆润,风姿绰约。后来他又在黑龙江《篆刻》杂志发表了茶文化主题印花数十方,陆康又撰文推介。

此后,李唯精心研读了有关茶文化的典籍、唐诗宋词以及历代茶人轶事,从宋人笔记及后人对宋人生活描写著作中感受到中国人的生活与理想,特别是中国茶文化一路走来的各个历史阶段的演进,由此对宋人的艺术生活产生了深刻的体悟与神往。手起刀落,玉屑飞溅而碧波荡漾,李唯用茶文化滋养了印学,又用印学光大了茶文化。

印谱付梓前,韩天衡先生逐一审读点评,命笔题签。刘一闻先生书以“卷中岁月,茶里神仙”佳联勉励,陆康先生也书以“茶印同参”给予肯定,杨忠明先生撰写妙文热情推介。海阔天空,春风拂面,李唯兄何等畅快!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茶语印花,从心底绽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