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见一枚精妙无比的核舟

(2009-06-26 12:47:48)
标签:

核舟

微刻艺术

匏器

香熏

张雄

杨忠明

明代香几

收藏

文化

分类: 装模作样地玩

惊见一枚精妙无比的核舟

 

 

惊见一枚精妙无比的核舟

(核舟侧面)

惊见一枚精妙无比的核舟

(核舟底面上的阴刻文字,一共有一百二十多字)

 

上周末,我与沪上收藏鉴赏家、掌故作家忠明兄相约去藏宝楼古玩市场淘买印章石,各得数方寿山、青田而归。忠明兄收藏印章石已有数十年了,又擅篆刻,尤其印钮,素为藏家争藏宝爱,无论瑞兽、蔬果还是人物、博古,均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他曾贻我一枚佛像印,刀法圆润,简略传神,大有汉画像石神韵。目前忠明正在用硕大的巴林佳石刻一套十八罗汉,印面超过10平方厘米,从藏宝楼出来在茶楼清饮时一,他取出刚蜕的印花让我仰瞻,一时光芒四射,祥云飞卷!

此时有一古玩商人前来兜售,杂物堆中止两件葫芦有些旧气,但索价颇昂。忠明兄说:“这种东西养养虫还可以,真要把玩是不合格的。我带你去一个朋友家看一件葫芦,那才是天工奇珍!”

于是打的,直奔市西收藏家张雄先生府上,一进门便有闯入宝山之感。客厅里摆满了老家具,红铜炉上焚着幽幽檀香。寒暄过后,张雄说:“你是搞老家具研究的,这几件家具你看如何?”

本人前些年写过两本关于老家具的书,纯粹是利用砚边余墨挥洒一把,称不上潜心研究,张雄的这番话让我感到有些压力。环顾四周,发现张雄的趣味与我相投,都是偏重于文人格调,而不是受时风左右,一味地看重紫檀或黄花梨等珍稀材质。一件柏木翘头大供案型制硕大,想必为望族祠堂所有。一件朱金木雕供桌,满工满料,绦衍板上雕刻了戏剧人物,浙江东阳风格相当明显。还有几件小几小柜,做工精良,素面素心,格调高古,可窥探明清时期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理想。我的目光最后在一具明代香几上停格。

张雄见此状就笑着说:“这是前不久觅到的,为此我兴奋了半个月。”

根据他的描述,我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影像。有一天,张雄与一位朋友来到本市一家古典家具店,他的朋友喜欢名贵材质的老家具,询价后发现,即使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国古典家具(含仿古硬木家具)的走势还相当坚挺,并随着楼市回暖略有上涨。正欲怏怏离去,张雄突然眼睛一亮,似乎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梦中情人。一具榉木香几很委屈地缩在一堆老家具中,几面上压了一块笨重的金砖,下面还塞进了一些不中看的杂物。但即使如此,还能看到香几的四条腿线条挺拔,内翻马蹄足和霸王枨丝毫无损,朴素的风格足见是文人用具。他询价后觉得店主并不当它一回事,就马上拍板。随身带去的现金不多,他遂前往银行取钱。店内的情况他是事后知道的,店主对张雄的朋友说:那位去取钱的朋友大概是刚刚玩家具的吧,怎么会对白木家具有兴趣?而且不懂还价。

却说张雄取来了钱,交割后,店主嘱人将香几上的杂物清理掉,张雄才俯身察看几面下的情况,并轻轻摇晃一下。所幸“美人”没有辜负他,榫卯严密,品相完好,皮壳温润,历久弥新。“我看中这件香几是因为它品格很高,是典型的明代苏州工,体现了江南繁华时期文人的生活品质和情调。在近几年来,我看不到比它格调更高的香几了。”

诚哉斯言。据我寓目,也没有看到第二件如此洁静典雅的香几了。它是一件记录时代风貌的妙器,很值得收藏,放在书房里可以增添静气。现在,张雄在香几上置放着一块拳头大小的昆山供石,玲珑可爱,旧气十足。等于为香几找到了一位情人。张雄似乎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是从梅老板家中流出来的。绝对传承有序。”

梅老板?梅兰芳是也。

 

惊见一枚精妙无比的核舟

(你能想象葫芦会变成这个样子吗?)

 

接下来,我们又见识了几件珍宝,比如料器鸡油黄浅浮雕大碗、料器玉白套缸,瓷器则有明龙泉瓜楞玉壶春瓶等,还有几尊石佛像等。但我们是为了见识一件罕见的匏器而来,所以一直在等压轴大戏开演。

匏器是明末出现的一种特殊工艺品,传为明末太监梁九公首创,后一直受到宫廷的重视。清代康熙年间制作的匏器最为精妙。匏器的制作方法是当葫芦结果时,用各种形状并刻有各式花纹的模具将其夹紧,待其自然长成后再行裁割加工,即成为所需的各种器具,堪称清代宫中一绝。

此时茶泡三冲,我提醒张雄:很想一睹庐山真面目。张雄微微一笑,便从书斋捧出一个锦盒,取出一件匏器。这件宝贝果然不同凡响,整体上看像个倭瓜。张雄认为它应为宝盒或香薰,但我看到上面用浅浮雕或透雕刻出六只甲壳小虫,顶上有莲蓬形银质小盖,还是属于虫具。当这只葫芦刚从藤上结出,尚显绿嫩时就被某一只精妙绝伦的官模合上后,慢慢长成这个样子。再经高手以圆雕、深浅浮雕和镂雕等技艺二度加工,并留下历代藏家经百年以上的手泽,最终成了一件罕见的珍品。比王世襄在他的著作《中国葫芦》、《锦灰堆》中所列图谱中的还要精彩许多。如果容我想象的话,那么它应该来自康熙年间的丰泽园。

分量极轻,轻到不敢捏紧。

 

惊见一枚精妙无比的核舟

(翻黄竹刻八角盒,盒盖上有线刻“指日高升”图)

 

不敢捏紧的还有一件宝贝,张雄打开一个锦盒,啊,那是一枚核舟!

大家都熟悉明末散文家魏学洢所著《核舟记》这篇妙文,文章生动了记录了一枚题材为“苏东坡夜游赤壁”的核舟所雕刻的人物和器物,文中提及:“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但眼前的这枚核舟,也是同一题材,船头置一案,左右端坐苏东坡和黄庭坚,似在对饮,还有两个小书僮侍立,如果加上船舱内的人,共有三十个人物。其他器物一应俱全,船舱两边的窗子都能灵活开阖。但更胜一筹的是,所刻字数远远不止“三十有四”,我在放大镜下细察,船底居然刻了《前赤壁赋》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扣舷而歌之”。数了数,有一百三十多字!落款是“甲午年二月谷生老人刻”。

我还能说什么呢?四个字:叹为观止。

“谷生老人”是谁?我记得在1999年第2期《收藏家》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作者讲述了自己在辽宁省博物馆看到馆藏一对清代核雕的经历,作者说:“雕刻十分精致,为清代核雕之精品,比《核舟记》所载的那件刻法更为细腻,人物更为生动逼真。”此对核雕系“甲午年谷生老人所作”,内容也为苏东坡赤壁夜游故事。那么张雄收藏的这枚核舟,应该系出同一艺人。回家后我再作考证,发现作者系清代咸丰年间新塘老艺人湛谷生。还寻到一篇广东《侨报》2000年3月21日的报道,同样记录了增城博物馆有这样一件核舟。报道最后说,博物馆曾请增城的老艺人复制过一件核舟,“结果耗时一个月之久,与原作水平仍相差很远”。

 

惊见一枚精妙无比的核舟

(青玉香熏,上下为紫檀盖与底座)

 

博览群书的张雄,涉猎面广,胸襟开阔,寻访的旧器古物庞杂而精粹。他说:“海派收藏就要体现海派文化的精神,海纳百川,眼界宽广,才能与遗世奇珍结下金玉良缘。”

张雄收藏的印章石也颇丰,书画家中汪亚尘、任政、胡观海等的书画印他都收了数十上百枚。

张雄还收藏有名家手稿,比如吕叔湘《汉语同音词辩》,从初稿到三稿共四十册。每一本都是老先生亲手按线装书的规格装订的,书写字迹清晰,体例规范,完全可以照此出版影印本。还有翻译家草婴翻译托尔斯泰煌煌巨制《战争与和平》的手稿。还有一次,他与朋友在饭店应酌,一人拿出一通徐悲鸿写给汪亚尘的信札,开价1000元。张雄二话没说,给了钱就拿走。他知道,徐悲鸿用钢笔写的书信极少。果然,事后有人愿意出价5000元收藏,他不肯割爱。

他还收藏过刘海粟一幅在巴黎留学时在塞纳河边写生的油画,还收藏了郎静山的269帧照片底片,从底片上看,不少作品都没有发表过呢。

肯定还有很多……张雄没有晒出来。他说,今年10月份会在富民路开一家名为“闻天堂”的收藏鉴赏会所,到时候会拿出更多的宝贝陈列在500平方米的展厅里请大家细细分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