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的滋味

标签:
余庆路秋葵野蔬花园洋房私家菜酱油肉鲜逸坊海派风格美食 |
分类: 非腐败吃喝 |
秋葵的滋味
(马蹄炒秋葵)
说起余庆路,老上海会精神一振。那是一条闹中取静的马路,两边都是大树掩映中的现代主义风格的花园洋房,见证了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流金岁月。据说最近被评为上海十条最佳马路之一。在小青年的印象里,在那里散步也许是顶顶浪漫的事了。余庆路上商业设施不多,但有一家饭店颇有口碑,那就是鲜逸坊。
前不久朋友请我去那里小酌,点题就在私房菜。我说,如果余庆路有私房菜的话,那应该是一脉旁支,或曰:花园洋房私家菜。朋友眼睛一亮:有道理!
鲜逸坊开在一幢线条简洁的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建筑里,奶黄色的墙面,窗子扁扁长长,招牌很谦逊。吃私房菜,必须请出老板娘见一面。老板娘正在店堂里给顾客点菜,这种小事还有劳她亲力亲为?朋友说:这就叫亲和力嘛,每有老客人来,老板娘总会亲自出面招呼,介绍新菜,征求意见,贴心安排。
老板娘叫李敏之,先前是从事外贸的,后来到了香港,在其兄经营的餐馆里做帮手。她哥哥开饭店其实是玩票性质,本业是工业设计,比如他设计的手表——李敏之腕上就戴了一块——已经首饰化了,很对欧美人士的心思,所以与法国人合作有十多年历史了,老外还离不了他。李敏之的哥哥在香港开的就是私房菜,两三张桌子,客人要预订才能吃到,而且必须凑满八人才接受预订。李敏之跟了哥哥三年整,学会了餐厅管理和烹饪艺术,回上海后自己开起了鲜逸坊。难得的是,同样持票友心态,赚多赚少她不关心,关心的是客人满意与否。
(这不是白切羊肉,而是全素的一道冷菜)
这天李敏之给我们几个人开出的菜单充分体现了私房菜的特点,既传统,又现代。酱油肉是传统的,也是店里自已腌制的。酱油肉一般都是在冬天腌制,然后挂在风口吹干,酱香浓郁。但鲜逸坊的酱油肉,在夏天照样腌,难的是没有一丝“肉格气”。据透露,关键在于酱油是自行调配的,上好的黄豆酿造酱油再加花椒、八角、黄酒、胡椒粉等,将特选的五花肉腌一周左右,然后放入冰箱收去水分。吃前上笼蒸,改刀后装盆。肥瘦兼得,嚼劲适度,回味悠长,是一款很有风致的下酒菜。
山药青豆泥,青豆泥一般都是油炒,做成甜品,有的饭店为了增加色泽,不惜在青豆泥中加了碱,重油炒后再浇椰奶,口味粘涩甜腻。而在这里,它是一款开胃冷菜,雪白的山药泥打底,上面一层碧绿的青豆泥。一尝,没有加碱,也不太甜。色彩鲜艳,清冽可口。话梅虾也是点击率颇高的一道冷菜,它是李敏之从香港哥哥那里引进的。新鲜基围虾稍煮即熟,上品广东奶油话梅和花雕酒,在虾汤中煮二十分钟,等汤料冷却后,浸泡基围虾一夜,次日上市。话梅味道丝丝入扣地渗入虾肉中,肉质富有弹性,咸中带鲜,回味略含酸甜。在夏天用来佐冰镇啤酒,绝对爽口。
冷菜中还有一款让我意外的无上妙品,上桌时以为是白切羊肉,心想夏天吃这个似乎不对路。但举箸一尝,发现它是素的!用菌菇加琼脂煮后冷却,切薄片装盆,蘸面酱吃,外形酷似白切羊肉。我对老板娘说,功德林若知有这道菜,肯定拷贝不走样。
(桂鱼卷)
我以为私房菜在上海的发展,继承传统之外,更应该追求创新,否则如何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鲜逸坊的菜谱,创新菜占了很大篇幅,这也是我愿意为她推介的原因吧。这一天我们尝到的热菜中,除了美极百灵菇、翡翠桂鱼卷、核桃虾球等佳肴外,最最难忘的是,很意外地尝到了秋葵。
十多年来,我对“流落”于乡野的菜蔬是非常在意的,事实上,餐饮市场的繁荣,也促使厨师们孜孜以求地寻找新的食材。于是,像紫角叶、番芋叶、蕨菜、牛舌菌、百灵菇、鸡腿菇、鸡枞、仙人掌、芦荟、龙舌兰、牛蒡……甚至有一股腥味的摘耳根(鱼腥草)也堂而皇之地上了餐桌,使我们不断增加味觉记忆。那么与秋葵的初见,也使我倍感喜悦。
秋葵又名羊角豆、黄秋葵,原产于中国和日本,还有人说它原产于非洲,上世纪初才引入中国。秋葵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但怕积水和风吹,宜在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生长。它的可食用部分是果荚,又分绿色和红色两种,均为长长的一头尖。目前,秋葵作为一种食材已风靡全球,在东南亚和港台地区及西方已成为热门蔬菜,在非洲许多国家也成为运动员的首选蔬菜。秋葵还是一种低能量食物,被视作极好的减肥食品。秋葵具有药效成分,能强肾补虚,对男性器质性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近来又有“植物伟哥”之美誉。另外由于秋葵富含有锌和硒等微量元素,能增强人体防癌治病能力。
一盆马蹄炒秋葵上桌了,白与绿的交融,轻油鲜亮的色彩首先让人欢悦。再挟一块秋葵尝尝,切成块的果荚中带着白色的籽,有点像灯笼辣椒的籽,但不辣。果荚的肉质不算厚实,但很嫩,还有点滑润,细嚼后有一股独特的清香从齿间飘上来,我闭起眼睛,深深记住这个感觉。我觉得它是一种性格温柔的菜蔬。
秋葵如果与鲜藕片、或与红菱片共炒,想必味道也不坏。
鲜逸坊里的这一餐私房菜让我非常享受,更而况,我又见识了一种陌生的、有点古典诗意的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