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读书心得又如何?

(2008-06-23 12:49:35)
标签:

韩寒

陈丹青

前辈大师

小说

文笔

文学批评

杂谈

分类: 忽然想起一件事

谈谈读书心得又如何?

 

最近,韩寒又闹事了,他和陈丹青在湖南卫视一档电视节目中就阅读与小说进行讨论说了几句话,被人逮着猛轰一番。我看了几篇相关报道,觉得很有意思。报道称,韩寒与陈丹青指出:老舍、茅盾、巴金等人的“文笔很差”,“冰心的完全没法看”,还批评余华的书也不行,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了。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这个所谓的舆论,也就是媒体,不是街谈巷尾的老百姓话题,今天老百姓关心的不是小说,而是物价和股市、楼市。

我静观了一天后,找不出湖南卫视的炒作的迹象。那么猛烈抨击韩寒与陈丹青的记者与学者的反应,我觉得是过敏了,有些措辞我感觉简直是有点气急败坏。这些对文学还有点兴趣的同志,对五四以来的大师抱有感情,这似乎不错。我对大师也一直有很深的感情,在有些年轻记者还在穿裆裤的时候,我就偷偷地读了(在那个时代,只能偷偷地读),还大段大段地抄。我从前辈大师那里吸足了奶水,早年的作品也有点模仿他们,故而对他们一直是很尊重的。但尊重不等于盲目崇拜,读懂大师需要想象力,需要情感体验,更需要理性思维,尊重大师也需要理性思维。

韩寒他读过多少大师的作品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这小子是肯定读过的,而且在松江二中时就读过了。

陈丹青,我尊重的画家,他的文章比他的画更让我佩服。他肯定也是读了不少。这一点我敢肯定,是因为看了他写鲁迅的文章,是二十年来写鲁迅最精彩的一篇,许多吃鲁迅饭的所谓评论家一辈子也别想写出来。因为他们将鲁迅当作老祖宗来膜拜,有框框在脑子里,怎么想得到?怎么写得出?陈丹青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也非常精彩,虽然对陈画家而言不过是砚边余墨的写作,是雕虫小技,但体现了大道,体现了他留美艺术家的国际视野和超前思维,以及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精神。

这两位公众人物在一档电视节目里谈小说,节目本身设置的不合时宜我不想说了,在今天电视观众与图书读者似乎是两伙人。但就是谈谈小说体例,对前辈大师指手划脚,本质上属于个人的意见,用不着兴师动众地用重磅词汇对轰击,非要致他们死地不可。有些人更好笑,认为大师就是大师,是不可冒犯的,是不可动摇的,理由就是:教科书里已经供了多少年了,是经典——其实更像是牌位。那么,照韩寒的说法,他们就成了烧香的香客。(我们在庙里经常可以看到香客烧香,买来一大把,点燃后往香炉里一扔,双手合掌念念有辞,但肯定念不来正儿八经地经文,大多是求菩萨保佑。至于保佑什么,那就五花八门了,相当恶俗,跟菩萨做交易似的。还有些香客顶多也就是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更有些热忱无比的香客在道观里也是“阿弥陀佛”,根本分不清佛教与道教和区别,但积极性绝对高。

有一次莫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了,你们读过我的小说吗?记者回答不上。那么今天严厉抨击韩寒和陈丹青的记者中,也可能对新文学大师的作品读得不多,顶多也就是《荷塘月色》、《背影》。还有一部分人确实是从心底里崇拜大师,认他们为祖宗,一旦有人批评,就认为是亵渎,是颠覆,似乎掘了祖坟。这种态度真要不得,中国文学之所以发展不快,不敢超越前人也是一个因素。还有些人气急败坏地说:你韩寒的文笔就好了?这种反问其实是将人推到断崖边。比如你说某杂技演员不行,那他就反问你:“你能走钢丝吗?”你不是这一行的,肯定不行,那你就没有批评的资格。这种思维是不利于文学批评的,也是很不成熟的。

大约是去年,叶兆言就说过,五四时期的大师写得很差,他批评的范围中也包括了韩寒批评的那几位,其中还包括他的祖父叶圣陶。我认为叶兆言是清醒的,他的话说出了许多文学界中人的心声,许多人有这个感觉,但不敢说,而叶兆言就坦率地说了。但那个时候,没人出来对叶兆言猛烈炮轰,大概因为叶兆言是正统的文学界人,而你韩寒不是,至少不是主流。你陈丹青也不是作协会员。这种划圈子的做法也很幼稚。

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品,五四时期的小说,刚刚摆脱文言,走上白话文创作,除了鲁迅的作品极具现代意识和现代技巧,是真正的传世经典,我的朋友管继平就是这么说的。而不少前辈作家的行文有明显的翻译腔,这也是明摆着的。如果读过五四时期的小说,肯定会有这个感觉。再说了,教科书里的作品就是经典?就一定是范文?就不能批评?事实上,教科书里的垃圾是不少的,比如曾被奉为圭臬的杨溯的散文,如果你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就会看出他的文章很差劲,而且形成了套路,照书法界的说法就是有习气,贻害了不知多少人呢!

还有一个朋友,他的一篇散文被收入中学学语文教科书,得意得不行,到处吹,而我儿子学校里的一位教师就跟他们明确说,这个人的文章不要看,我也不教。你们可以看张中行、汪曾祺、王了一的文章,比他写得好多啦。

再说韩寒,这小子一出道,每次亮相,都是叛逆的形象,有他在,中国的文化界多少有了点活气。当年他参加《萌芽》新概念首届比赛,他是唯一一个迟到者,大家都知道,在考试这档事上,路远的人反而不会迟到,而他从松江赶来,居然迟到了,迟到在还没有收卷子的时段里。《萌芽》的资深编辑李其纲只得为他一个人出道题:将一团纸塞进一只茶杯里:就这么写吧。韩寒这小个子脑袋瓜就是灵啊,居然写了一篇很有形而上水平的文章,居然得奖了,居然脱颖而出,威震天下。我在采访此事时就觉得,这小子故意这样做的,他不屑于跟大家一起做规定动作,他要玩自选。顺便说一声,我可能是所有媒体中第一个报道韩寒的记者,我跟《萌芽》很熟,第一手资料都给我了。

韩寒后来的文章我看得不多,因为这些年来我离文学远了。但记者采访韩寒的文章多少也看过一些,我认为他的回答是聪明的,他本人是有才气的,最大的优点就是敢想敢说,思想敏锐,辞锋犀利,性格直率,为中国文化界带来了一股新空气。他批评前辈大师,并非无礼,而是实事求是。一家之言,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不必猛烈炮轰。我们的批评环境宽松一些,特别是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要相信秘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