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旧,上海人的心理按摩

(2008-02-05 09:50:38)
标签:

怀旧

上海风尚

差异

失落

情怀

省悟

杂谈

分类: 像煞有介事地生活
 

怀旧,上海人的心理按摩

 

 

 怀旧,上海人的心理按摩

 

蓦然回首,记忆已经褪色,往事已经锈蚀,物是人非的感觉压不住地涌上心头。阅尽沧桑的上海人,最好是满头银丝在秋日残照下下轻轻飘拂的老妪,那双穿越时空的眼睛,倒映着金茂大厦的影像。满地的黄叶在老房子的角落惊慌地聚作一团,仿佛在集体破译并传播她的心语,迟疑片刻忽又仓皇散去。追忆逝水年华的老妪,据说出自名门望族,看惯了花开花落,云聚云散,背景中有天蟾舞台的泛黄照片是可以刊登在小报头版的,并被年轻的记者演绎成一个《沉香屑》之类的故事。读者对此深感兴趣,是因为他的脸上还没有长出点点黄褐斑。

作为一个季节突然到来的征兆,怀旧的风吹开了书斋的窗帘。我们还来不及穿破牛仔裤,来不及听完全套的贝多芬,来不及将情人的书信存入U盘,甚至,结伴远行尼泊尔的照片还没有冲洗出来,搭乘渡船的那张船票还潮湿着温热的手汗,已经有人在深沉地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当推土机逼近弄堂口的时候,张家伯伯将最后一顿“集体午餐”的空酒瓶掖在怀里,李家阿婆嘱咐孙子搭了梯子将黑漆大门上的搪瓷门牌撬下来,她要带到三林塘的新居去“留个念想”。管家叔叔抱起一盆并非名品的仙人掌,与旧家具一起装上卡车。刘家阿奶更是发噱,她执意要带走的居然是油彩斑驳的宁波风格红漆雕花铜箍马桶,那还是她嫁到这条弄堂时的嫁妆……左邻右舍们不再为公用厨房里灶台上的三寸领土争个面红耳赤,也不会再为楼道里的那台影响他人行走的旧洗水机而烦心了。此时,他们酒足饭饱,亲如一家地挤在一起合影,每个人的笑脸都写着新房装潢的设计图。在他们的身后,一排破旧的石库门房子,一堆高高的瓦砾……

即使我们将时间界定在最近十年里,类似的场景总是那么相似,那么温暖人心,带了一点点甜蜜的伤感。随着市政改造步伐的加快,成片成片的石库门房子被刀切豆腐似地铲平后推倒,尘埃落定,露出了蜂窝状的内部结构。如此局促逼仄的空间,真让人不堪回首。但一个个方格子内确实是我们度过童年的地方,是我们倚窗遐思的地方,也是我们构筑爱巢的地方。看到那个歪歪斜斜的老虎天窗吗?有多少美丽的风筝从这里飞向蓝天。

是的,从此,我们不再祖孙三代挤在一间亭子间里,不再为台风暴雨袭来时起床接漏,长夜难眠。不再为积水漫进,慌慌忙忙地将电冰箱、洗衣机抬起,也不用再去追逐塑料脸盆晃晃悠悠地漂到门外。更不再为长个子的孩子睡在桌子底下,让双脚搁在门槛上。但是,一种石库门的生态也随之消失了。

新建小区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她诱人的风景,绿化很好,车库很大,会所够豪华,还有弯弯曲曲的人工河道和木桥,甚至有西洋雕塑和喷水池。我们有了足够宽畅的住所,窗外的景色四季分明。我们关紧房门,似乎是怕惊动了邻居的酣梦。我们再也听不到邻家窗子里飘出来的评弹声了,再也听不到大人打孩子时的夸张的号啕了。我们有了充满阳光的阳台,种几盆花,招蜂惹蝶,再装上空调,从此没有必要到马路边纳凉或去公园赏花了。邻居的姓名,我们不便打听,顶多见面时点一下头表示友好。有一次,邻居将防盗门的钥匙忘了取下,当你将这串钥匙拔出交给他时,他好像忘了应该表示一下感谢,投来的却是惊恐不安的目光,第二天就将家里的所有钥匙都换了。

这个时候,我们突然想念起过去的岁月。过去,如果在白天,每家的门窗是没有必要关上的。张家伯伯订阅的新民日报,李家阿叔是可以拿来先看的。钱家阿婆出去打麻将,不用担心下雨,晾晒在天井里的衣服,李家嫂嫂是会帮她收起来的。刘家小妹正在编结的羊毛衫,那种新流行的花色大家看着漂亮,她就马上教会大家。张家姆妈包的荠菜肉馄饨,煮好后会一碗碗地送给大家尝新。

那个时候,张家姆妈那个远在黑龙江的儿子要回来办婚事,买肉买鱼买鸡蛋都要凭票,为了省几个子儿自家操办酒席,为此却愁坏了她老人家。不要急,大家你五张我六张地凑些票证,十菜一汤两点心就可以端到客人面前。酒席摆在天井里、客堂间、阳台上,敬酒劝酒划拳顺口溜外加小道消息,热闹的就像梁山的聚义堂,大红双喜映红了新娘的脸庞。张家姆妈躲在灶披间悄悄抹泪,是高兴,也是激动。圆台面是借来的,骨牌凳也是借来的,甚至连饭碗、盆子都是左邻右舍家凑齐的。那顿酒席真是百味杂陈,大家喝得痛快。

那个时候,孤老头戚家老爹生了病,半身不遂,吃喝拉撒都要人伺候。邻居们商量下来,每人照顾他一天。烧点鱼汤、烧点绿点粥一勺勺地喂他。弄脏了的衣服,也给他洗干净。顺便将他的小房间打扫一下,窗子擦得跟没安玻璃似的。平日里,那个孤老头并不跟大家亲近,有怪癖,爱把脏东西捡回来塞得角角落落都是,整幢楼臭味冲天,现在大家不再抱怨他了,待他像自己的亲爹一样。

这样的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更不会有意外的结局,但一定是似曾相识的,是上海每条弄堂里经常发生的。现在,性格爽直的大妈、爱吹牛的大叔,爱发脾气的大爷,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些热闹的场景,化作了一场雪花般的电影。

所以,我们要怀旧。我们会说:我们住在弄堂里的时候……

 

怀旧,上海人的心理按摩

 

怀旧,也许是因为我们曾经负荷太重的理想,抑或是积淀下来的闪烁出炫目的光华,一如泥沙淘洗后嵌在石缝里的金沙。怀旧,是因为疲惫的心灵需要小憩在翻捡私人相册的片刻宁静?抑或是为再难听到的理想的呼唤,哪怕微弱得犹如秋虫的唧鸣。

大学毕业的周年庆,名义上是同学的聚会,其实是考试的延伸,更接近竞争的本质。也因此,在五周年、十周年时,最让人难忘。那个时候,大家已经初为人父人母,工作有所变动,职位有所高升,财富有所积累,人脉关系有所疏通,成绩有所创建,名气有所响亮,虽然脸上的细皱有所聚集,但时尚消费开始审慎地享用,意外地有所惊心。但一切,都没有太离谱,没有太大的意外,惊喜也是在可控范围,大家还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偶尔有几个耐不住寂寞,嫁了老外。有几个出国留学,在外面发展,据说混得不怎么样。这时聚会上的话题,无外乎职称、论文、出国考察或单位分房,孩子的学业也是容易引起共鸣的,关系最亲密的几个女同学在一边悄悄谈论公婆妯娌。

又过了五年十年,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人到中年百事休?不,在同学的词典里,这个词汇意味着淘汰和失败。但事实上,大多数同学的单位、职位、职称都没有什么变化,位子没动算是幸运的,更多的人是无奈地让位给年轻人。当然,他们的配偶也不会有主动性变化。他们原地踏步,虽然自我感觉不错,也能做到抬腿过膝,抬拳齐胸。但在家里已经以孩子为中心了,要不,一切由太太作主。在单位里,唯领导马首是瞻,场面上管这叫揣摩领导意图。即使这样,奖金还是拿中下水平。而那些读书时经常抄人家笔记、在考试时经常传条子的那几位爷,热衷于跟邻校女生跳交谊舞、开派对、看内部电影,夜间经常很晚回宿舍、以至于要翻墙头进来的那几位爷,因为一把抓住机遇,或者有关系和资源,有仙人指路,在大多数同学还沉醉于知识分子的良好感觉之时就毅然下海,掘到了第一桶金。此刻驾着大奔赶来,穿着上故意土得掉渣,但随意散发的名片上赫然写着:董事长、总经理,甚至有美国名牌大学的客座教授,一律粗黑体。某同学大跌眼镜:客座教授?因为眼前这位爷,当年正是请他代写毕业论文的。然而回答是肯定的:本人每学期飞到大洋彼岸上几堂课,中外文化比较方面的。还有一位爷更令人刮目相看,名片上写着某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顾问。你炒股吗?我推荐几只给你,保证在一个月里翻番。大家一拥而上。这个时候,大家都是股民了。只不过从下单的那天起,一直在盼望解套。

曾经的诗人,曾经的校刊主编,曾经的学生会主席,曾经的校花,心里涌起甜酸苦辣各种滋味。如果……不那么顾影自怜、不那么抱残守缺的话,自己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以前大家都在同一地平线上迎接新的一天,吃同一口锅,睡同一个寝室,解答同一个考题,追求同一个女同学,十年二十年后,落差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在市场经济刚刚启动的当下,同学间财富的落差比政治地位的落差更容易让人失去平衡。

凭什么?这场竞争看来并不公平,但结局是你只得接受的。

于是大家怀念读书时代,这时的话题虽然还有校园歌曲、周末舞会、校际联谊、演讲比赛、食堂里难咽的饭菜、某教授的怪癖,但最惊爆的词汇还是投资。这次同学聚会之后,许多人会发现,小圈子又一次重新组合。于是倍加怀念读书时代,倍加不平衡。人到中年以后,变得要骂人了。

怀旧,是成功人士的有氧体操,肢体的伸缩很难掩饰炫耀肌肉的意图。抑或是落魄者的自我抚慰,比如阿Q所说的我们先前也曾阔过。怀旧在我们的闲聊和阅读中渐渐膨化为一种氛围,包括背景音乐、若有若无的气息以及灰蒙蒙的光线。

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经济决定着社会地位,评判标准和游戏规则不得不随之改动一下。道路在沿伸,差距在扩大,人心的欲望越来越大,心绪总是难以安宁。床头柜上的那本《金色笔记》已经好几天没动了,积了一层薄薄的浮尘。台灯的桔黄色光芒,映照着一张枯焦的脸庞。

 

怀旧,上海人的心理按摩 

 

前不久,有一个朋友请我为他的茶室设计一个风格。他一再强调:要怀旧的风格。

几天后,我跟他谈起了构思:

门口设一个身穿灰布长衫的中年男人应接客人,他一定要举止得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客人进店后,可以先在太师椅上稍坐片刻,听一段周璇的《四季歌》。店堂里除了茶桌之类的“经营性装置”,还必须布置一些老器物,比如在收银台上摆一座品相不错但走得不太准的南京钟,通道的墙上挂几张翻拍的民国老照片,梅兰芳和杜月笙一定要有。再去虹桥一带淘几具西洋老家具来,一定要老皮壳。梳妆台上面放一块大理石镇纸和一柄白铜剪纸刀,蘸水笔带墨水瓶以原配最好,还要有铜座的绿灯罩台灯和三四本卷角的《良友》画报。墙上嘛,不妨装一部老式电话机,天花板垂下木叶的转速很慢的电风扇,角落里置一个柚木雕花三角柜,里面塞一些胶木老唱片,当然,上面要置一台手摇唱机……墙纸吗?干脆将《申报》、《时报》复印后做成个性化墙纸,贴满四周墙面,再去淘十几只老式的灯罩,用插口的钨丝灯泡而非新式的节能灯管……

朋友很认真地听着我梦呓一般的构想,他真的这么做了。在上海的时尚小店和旧货摊上还能买到这些老器物。

茶室的生意居然很好。看来怀旧真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时尚。

是的,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怀旧与时尚被调成鸡尾酒,插了一片文化的柠檬,由彬彬有礼的侍者端到客人的面前。老照片之类的图书长销不衰,老器物鉴赏之类的图书也卖得不错。王开照相馆库房里一包被人遗忘了四十多年的老照片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在城隍庙的元宵灯会上,黄包车、小馄饨担子、磨剪刀的手艺人和手摇唱机成了中外游人留影的最好道具。蔡琴和费玉清的老歌长久地受到热烈追捧。谢丽斯与王洁实的台湾校园歌曲在流行三十年的纪念日再次倾情大放送。邓丽君就别提了,在她客死他乡十周年的纪念日,连十年前曾经故意漠视过她的文化人都不得不激动地检讨:“她解放了我们的耳朵”。弄堂里滚铁环、钉橄榄核、飞香烟牌子、跳橡皮筋、踢键子等游戏被重新包装,被叔叔阿姨们再次演绎一遍。“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核四斤壳”、“落雨喽,下烊喽,小八腊子开会喽”、“今朝要打万万记,现在辰光来不及,马马虎虎打十记”之类的童谣也由小荧星们登台演唱,并制成碟片。唐装热还没退潮,汉服热又兴起了……

照理说,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现代人在实利和虚荣的诱惑下奔波得气喘吁吁,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抚摸岁月的足印。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竞争与拼搏可能过度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和感情,我们需要补充智能,酿造激情。尤其是当你遭遇了挫折和失败,在擦干眼泪、舔净伤口之后,便会对现世的追名逐利感到厌倦,而对童年、少年的一些情景格外地留恋。即使是足可骄人的成功人士,在啜饮美酒时也会感慨万千地回首往事,从曾经的艰难困顿中提炼出可以调酒的香精。

西方人常说,过去的岁月永远是美好的。欧洲老派缙绅在回忆往事时因为有壁炉做背景,有香槟酒润喉,有雪茄营造雾一般的氛围,常能显出成熟男人的魅力和沧桑感。东方人对往事的眷恋程度丝毫不亚于他们,甚至更加强烈,这大约与东方民族的苦难经历、家族意识、坚韧性格、宽容态度、淡泊的心境和哲学观念有关。上海人怀旧,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生活是比较富裕了,人情是比较淡薄了,青春岁月不会再来了,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

所以,不要以为怀旧是颓废的、保守的、无所作为的情绪宣泄,其实清醒的怀旧一点也不消极。怀旧并不等于否认今天的辉煌,强调过去的一切都好于今天。相反,所谓的怀旧就是从记忆的缝隙中剔出值得肯定的东西,来弥补今天的失落和匮乏。从个人的历史书页中检索出值得复述的故事,再讲一遍给自己听,从而过滤出新的涵义,成为更值得珍视的精神宝藏。从这层意义上说,怀旧是趋新的热身,现代人通过不断的怀旧克服浮躁,摆脱孤独,战胜恐惧,经过自省而走向成熟。

怀旧有时倒并不在乎具体的对象,人物、时间、场景、甚至事件都可以虚化,往事被切割成无数碎片,经想象之手拼接、重叠、涂抹、复制,所以,执著的怀旧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一次朦胧的虚构,比真实还要催人泪下。作家的创意被聪明的电影导演放大成一个辉煌的空镜头,然后引诱作家们再作一次痛苦的梦游。而被小心翼翼覆盖往往是灵魂的疥癣,又有谁从中培养出预防现代人各种疑难杂症的牛痘?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滥情的怀旧无疑是对历史的破坏性开采,我们匆匆地捡拾闪光的东西而把更有价值的矿石丢弃一边。伤感的怀旧是对历史胆怯的粉刷,被涂抹的可能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更多的时候,我们挤在人生的驿站,煮一壶怀旧的咖啡,加几滴愤世嫉俗的牛奶,矜持拒绝理想的方糖,并不等于习惯品尝失败的苦涩。然后慢慢啜饮,于摇曳不定的烛光中寻找昨夜的梦中情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模子菜
后一篇:假面酒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