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封笔之作宋人的生活明清时期的收藏杂谈 |
分类: 并非低级的艺术 |
园林中的园林
——苏州博物馆踏访记
苏州博物馆建成一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时时牵挂在心头,想约邀三五知已去看一看由贝聿铭的“封笔之作”,但一直到银杏树叶被北风染成一片金黄,才抽了个空驱车前往。
从沪宁高速下来,拐几个弯就到了拙政园,苏州博物馆就在它的旁边。
拙政园前面的东北街已经改成了步行街,青瓦粉墙的江南民居格局相当可亲,石板路也铺得很平整,各式店铺一字排开,一层平房居多,相当的内敛谦和。店铺中以旅游纪念品居多,店门口飘扬着黄底红边的幌子,苏州刺绣和桃花坞年画是少不了的。吴侬软语中,我们吃了几串臭豆腐干。烫、香、辣,一行人大笑。
进入博物馆的宽阔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红色的大门,喜气大方,与苏州传统民居的大门有着共通的联系。大门两端的镂空设计既是独特造型,也让门外的行人窥视大厅提供了方便。进入厅堂内,我们马上静了下来。眼前的一切,那么素雅高洁,那么茂朴清丽,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喧哗。柔和的光线被切割成一条条的,从房顶洒下来,在每个游客身上涂成扑朔迷离的条纹。
自大门向前沿伸,看得出有一条中轴线穿过大堂。事先有上海博物馆的朋友再三告诉我:一定要看苏博的中庭,这是精华所在。现在我看到了,中庭以拙政园的白墙作纸,墙那边的常青树露出了树梢,使墙面更显洁白。被切割成条状的山东泰山石在水边排开,让水倒映出沉着的面目。往前面一站,我们就看到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清冽、古傲,似有宋元文人画的韵致风格。
是的,我想起来了,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庭院。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庭院是中国园林和古典建筑的特点,也是体现东方建筑艺术精妙的核心,西方人玩不来,我看到几个欧洲人在中庭频频拍照,不一会就找不到方向了,他们犯晕了。
在苏博,贝老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庭院,布局精巧。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也即中庭山水园,是老先生煞费苦心经营起来的。他说过:“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并与苏州当地的能工巧匠合作,争取造字同一个有新意的苏州园林。”
现在,我由衷地感到,大师做到了。
站在中庭,每走一步,都清晰地感到匠心所在。这是一座创意山水园。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苍翠竹林,这一系列元素,既不同于传统的苏州园林,却又处处让人感觉到中国人文气息迎面吹来。贝老充分运用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手法,合理运用紫藤、松树、莲花、金鱼、凉亭的巧妙配置,特别是一泓碧池的汩汩引入,回廊的对角伸缩,竹林的轻微摇动,使凝固的建筑活泛起来、生动起来。
围绕中庭的周边几个展馆,并不张狂地作高耸入云状,反像一个个衣着朴素的青衿书生,向园林鞠躬致意,向游客问好,向锦鲤鱼问好。
回头再来看看整个建筑的风格。粉墙黛瓦是江南建筑的特色和标志性符号,苏博新馆的色调就是以此为基点的,并以全新的方式来表达。在高低错落有致的建筑中,用色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耐人寻味。贝聿铭希望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相一致,与苏州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使人于传统中充分感受苏州的现代,又于现代中品味到苏州的人文底蕴。
善于调度、借用自然光,也体现了贝老的巧思,并构成苏博建筑的一大特色。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与苏州的民居相呼应,屋顶的玻璃窗也是按这个思路设计,这使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玻璃屋顶与石屋面相互映衬,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强了使用功能,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厅和其他公共空间。还有披着薄纱的落地大窗,透过丝丝细缝婉约浮现出窗外园林的细致,室外的阳光又在薄纱的映衬下变得更加秀气。
这一系列设计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采光不足的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所以你若站在苏博的近处高楼上俯瞰,会发觉它与周边的居民联成一片,并无突兀之感。什么是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苏博给出了答案。
善于运用光线是贝老的本事,酷爱三角形也是贝老的一贯风格,记得巴黎卢浮宫广场的金字塔吗?当时设计建造时,全世界的建筑师和观光客一片骂声。后来造好了,大家一看觉得挺好的,挺自然的,好像两百年前就放在那里的。大家再也不吭声了。
我们再来看看大厅里的风景。有许多窗子,菱形、海棠形、八边形的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不断激发我们对空间变换的联想。而窗子外面呢,贝老早就有主张了,这里种一棵红枫,那里植一株桂银,暗的内景衬出亮的外景,对比强烈,一幅画就“刻”出来了!
厅内的窗下布置了坐具供观众休息,往外看,窗外的风景无不处于变化之中,而自己也成了一道风景。
啊,谁曾想到展馆中还藏着一个宋代的茅屋。这是新馆中唯一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复制而成的茅草屋顶宋代民居,从基础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也多为青石、编竹夹泥墙、梓木、茅草等,庭院中石桌取处自然灵璧石,室内陈设着仿宋家具与书画。这个建筑体现了“简单、朴素、自然”的宋人生活情调和哲学思想。
再到中庭去走走吧。转个弯,眼前一亮,有一架老紫藤在寒风中如虬龙一般盘结而上,枝干黛黑深沉,硬如铁骨,藤下有几个老人,披一肩阳光在下棋。一个老人告诉我们:这株紫藤还是从文徵明手植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移植而成的呢。这是苏州文化的血脉。
这也让我想起,贝老当年设计香山饭店里,每遇大树,必定让建筑让道。现在这些老树成了香山饭店的巨大财富和最美丽的风景。
2002年初贝聿铭接受苏州市政府之邀,承接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伊始,关于苏博的争议一直不断。现在,我们看到了,在拙政园和忠王府旁建造苏州博物馆,因为有贝老这样的大师下功夫精雕细刻,并没有降低古典园林建筑和文物的价值,反而有助于表现在文化遗产的美感、历史感、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联系上,旧的和新的建立的一种新的联系在意象上有更大的整体效果。正如为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建造纪念工程之一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一样,我们在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苏州,看到一个嵌合在吴文化整体环境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去年,在苏州博物馆的落成典礼上,贝聿铭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说:“不能破坏,不会破坏,要跟旧的连起来,当然要进步,不能总是站那里不动。我希望这个和拙政园没有冲突。”
现在,大家都同意他的结论。贝老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大师,深深扎根于他心底的中国文化,毕竟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到世界哪个角落,他都像一不老松,站得像齐白石老人画中的景致,略带姿态,却永远疏朗而峭拔。
链接:
关于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为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馆内藏品丰富,门类齐全,地方性强,能从各个方面展示苏州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古代灿烂的文化。本馆现有藏品三万余件,主要分出土文物、书画、瓷器、铜器、古代工艺等,其中一级品250件、二级文物1100余件。其中有虎丘塔、瑞光塔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宋元以来历代书画蜚声海内外,古代工艺、瓷器等精品,馆藏古籍图书资料十万册,历代绘画、书法作品近万件。
苏州博物馆陈列面积3600平方米,除常年举办《苏州万年发展史》、《太平天国忠王府陈列》外,还经常举办各类专题性文物精品陈列。每年接待几十批国内外贵宾、学者和专家观摩文物精品,文物藏品曾赴日本、意大利、台湾等国或地区展出。可提供展览内容有:《历代绘画、书法展览》、《历代瓷器展览》、《历代玉器展览》、《历代金银器展览》、《历代工艺品展览》、《历年考古出土展览》等。
苏州博物馆馆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是保存至今的太平天国王府中最为完整的一座。忠王府现有建筑群体大致可分中路、西路和东路,中路为主要宫殿建筑,有照墙、大门、仪门、正殿、东西两庑和后殿等建筑。
苏州博物馆地址: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苏州博物馆的展品看点:
北宋真珠舍利宝幢、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吴塔国宝系列文物、元娘娘墓与明王锡爵墓随葬品、吴门书画系列展品(有相当多的状元书画折扇)、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捐赠的精品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