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前童古村陈逸飞《理发师》水乡八卦 |
分类: 像煞有介事地生活 |
前童——江南“八卦水乡”
心仪前童,是因为在一本书里读到阮仪三教授的一段话:“我看过不少古城、古镇、古村,前童应该说在江苏、浙江一带是迄今为至,就我所见保存得较为完整的一个。……整个古村保存着明清以来原有的形制,居民们还沿袭着传统习俗,没有受到近代新的建设的干扰,是一处珍藏的典型的历史古村落。”
近十多年来,随着丽江、平遥、西递、宏村、周庄、同里等古城镇的着力开发,以古城镇、古村落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旅游日益火爆,对当地经济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过度商业化的运作,已经极大地扭曲了古城镇的真实存在,并对当地的民情风俗——那是一种更为隐蔽的软环境,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腐蚀风化。于是,对前童古村就存了一分深深的期待。
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与朋友走进了浙东前童古村。
前童的风水好在哪里?
前童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四周都有不高的山峦护卫着,前有石镜山,后有梁皇山,东有塔山,西有鹿山,四山环抱却无压抑感。中间恰到好处地留出一大片平原。在这平原上,迤逦流淌着两支活水,梁皇溪从村的西北涌入,白溪则在村的西面奔来,交汇于村东,继而流入三门湾,既有交通之便,又有灌溉之利。群山与双溪相应之景,让每个外来者都会感叹一声:此乃风水宝地也。
村里的老人都知道“他们从哪里来”:早在南宋年间,一个名叫童潢的士大夫,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盛赞其“山之灵、水之秀”,跟他向往已久的风水宝地吻合,于是决定从原居地黄岩上岙举家迁徙至此。南宋绍定六年,前童村的第一页创业史就这样轻轻地翻开了。
前童村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共有四十多个院落、民宅、祠堂、亭台、牌坊、街巷,自成格局。这个古村中十有八九都出自同一血统,童姓的后代子孙有着共同的血缘和地域。村民们自称是“塔山童氏”。
从今天的格局可以看出,前童的祖先对村子的营造是颇费心思的。前童的祖先将村外的白溪引进来,不仅用于农业灌溉,还在住宅前后开凿明渠,团将村落围住,使得每一家居民家中都可以就近享用清澈的溪水,而且几乎每家民宅门口都有一条石板小桥通向村路,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水八卦”。流水哗哗,碧水幽幽,村民蹲在家门口洗衣淘米,金色的斜阳将她们的衣服照得更加鲜艳,游人漫步在鹅卵石铺成的村路上,恍然置身于“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村里人告诉我们,即使在曲里拐弯的村里迷了路,也无须慌张,溯流而上就能走到村口。
最难能可贵的是,近年来,外出打工赚了钱的村民要盖新房,并不推倒老宅建新楼,而是在村外另择基地造房,使得村内的古建筑免受破坏。
如此,前童被省政府有关部门列为“浙江省旅游城镇”和“浙江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是理所当然的。
大难不死的塔山童氏
在塔山童氏开基业至今的七百多年历程中,曾经有过三次大的劫难。
第一次是发生在明初的“兵稍案”。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方国珍曾经在浙东一带大展宏图,方国珍听说塔山童氏中的童伯礼很有学问,就写信邀请童伯礼做他的幕僚。童伯礼是童潢的七世孙,他婉言谢绝了方的邀请。后来方国珍被朱元墇打败,朱披上龙袍做皇帝,倒要找童伯礼算账。因为童伯礼有书信给方国珍,这也算是证据吧。于是,童伯礼就被流放到南京郊外服苦役,受牵连而发配充军的童氏族人共有九人。
第二次发生在“燕王靖难”之后,是所谓的“沾亲案”。这事也与童伯礼有关,童伯礼曾在明洪武十三年创立家族学校“石镜精舍”,延请年方二十九岁的方孝孺前来讲学。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又请他来讲了一次。其时也,邻近各地的学子纷纷前来,极大地促进了前童族人及周边村民的文化修养,从此学风大盛。方孝孺是中国的硕儒,讲学不久后就进京担任侍讲学士,他的学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长孙,失元璋驾崩后,应该由他继承皇位,但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突然起兵“靖难”,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搞了一次宫廷政变。朱棣黄袍加身后,要方孝孺替他起草登基诏书。这一招相当毒辣,也是对中国知识分子道德理想的严重挑衅。方孝孺不从,遭到“灭十族”的迫害。朱棣这一刀砍下去,制造了870个冤魂。前童文脉几乎被砍断,至使后来前童村出不了身居实职的四品以上高官。
到了清同治年间,前童村又遭到了第三次劫难。太平天国某部围困前童村,塔山童氏被杀800余人,被杀绝人家达到70户,不少精美的建筑也被一炬焚毁,这场劫难使塔山童氏元气大伤。
然而塔山童氏始终没有向灾祸低头,他们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转强,由穷致富,终于繁衍成为闻名浙东的泱泱大族。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塔山童氏素来注重教育,先后建起的书院书斋有数十个。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后,村里得风气之先,办起了新式学堂“塔山启蒙学堂”。据统计,前童在明清两代荣膺秀才以上功名者就达202人,进入现当代后又出了教授、博士、留学生等400多人。
还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游历中国的伟大壮举是从浙江宁海迈出第一步的,并随即多次深入天台山考察。天台山在前童镇西北,南北朝时为黄梁子的隐居地,有证据表明他也来过前童。民国时,被誉为“浙江蔡锷”的童保喧,二十五岁时便出任浙江义军司令和临时都督,率部反袁护国,为浙江脱离帝制的独立并配合上海奠定东南革命基地创下不朽功勋,死后被谥为陆军上将。
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
去前童游玩,欣赏古建筑肯定是很重要的内容。前童的古建筑可分为民居建筑、宗法建筑、宗教建筑、书院建筑及廓亭桥梁建筑五部分,其中以民居建筑最为可观。
职思其居宅位于南大街,坐西面东,建于1826年前后。老宅的台门由红石条构筑而成,额匾也由红石制成,刻有“职思其居”四个字,额枋上刻着家训:“告往知来,一隅可发,未雨绸缪,诎义通达,量入为出,礼言周匝,勤俭持家,唐魏足法,山西坭闾,今时气甲。”
正厅三开间为单檐平房结构,硬山顶,檐廓为卷棚顶,前后单步梁。加之圆鼓形柱础、雕花斗拱、后墙上的佛龛等,一看便知是典型的浙江民居风格。天井里用细密的鹅卵石铺成一幅“金钱铺地”,钱眼中是一头梅花鹿口衔灵芝的吉祥图案,体现了民间求财、求吉、求官的普遍心理。
塔山童氏大家族曾多次在此接南下圣旨和科场高中喜报,为感谢皇恩,中堂设计成中空无楼板格局。面南的正壁上,我看到了好几幅中举喜帖,历经风雨,已经模糊不清了。
五福临门宅又称群峰簪笏宅,建于嘉庆年间。这幢楼有左右对称、高耸入云的马头墙,俗称“五岳朝天”,不仅高峻险美,而且有防火挡风的功效。马头墙是古代江南富户官宅威势的象征,其级数越多,职位越高,势力就越大。五福临门宅的墙面嵌着精美的雕花石窗,外墙顶端堆塑“群峰簪笏”、“清流映带”等文字。墙尖塑着冲天而起的跃鱼和飞龙,寓含“鲤鱼跳龙门”之意。这些表达了房主人求富贵,盼高升的愿望。门柱上那两只活动的倒挂狮子,或称“太师和少师”,表示事事如意,暗喻着古代家庭老少之间的生气和乐趣。门楣上雕有“葵心向日”;台门墀头墙上嵌着一对清乾隆年间的豆青青花五蝠抱寿纹瓷盆,象征五福临门,这就是宅名的来历。
让我们再来看看前童的核心建筑童氏守祠。这座大祠堂建于明洪武十八年,系方孝孺亲自设计。平面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正门、戏台、天井、东西厢房及正厅,是封闭式的四合院。台门口竖有两对长方形花岗石旗杆夹。旗杆夹石每面也刻有“鹤鹿同春”等图案。
祠内天井宽阔,大厅有32根大圆柱,好比32颗象棋子,隐含全局一盘棋之意;每根柱子中间大,两头小,是典型的隋唐风格明式建筑。方孝孺题写的“诗礼名家”匾额高悬当中,点出了前童历史文化的深厚。厅内立有一块清道光三年的“祖训碑”,是前童先祖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奉礼完课”的族训。
西厢角楼的四柱呈八字形散开,上小下大,四角还有下垂的档风板(滴水板),被专家赞为国内罕见的构造。这里以前全族聚会、祭祀和庆典等活动的场所;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六区(宁波)专署的所在地。现在大祠堂已被列为宁海县县级文保单位。
回过头来说一句,在走近大祠堂时,我看到正门上的匾额是新题的,又是金冬心的字体,心想乾隆年间的金农可没有到过这里啊。凑近细看落款,原来是我的朋友、上海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童衍方所书。再一想,他正是宁波人嘛。赶快请教导游小姐,回答是:“童老师的祖籍就在这里,他也是童氏一脉。”
我估计童衍方可能是请韩天衡一起来参加大祠堂重修落成典礼的,他还在正厅里留下一幅对联,韩天衡也留下了“古艳”二字墨宝。
最后,还得透露一下,陈逸飞曾在前童拍摄《理发师》。电影《理发师》可说是画家陈逸飞的绝笔,陈逸飞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至少有三四年的时间,搁下画笔,玩起在电影,在《人约黄昏》后,他将自己的美学追求付诸这部片子。为拍好电影中的一些镜头,陈逸飞将外景地选在前童,并拍了一个多月。
在前童村里的一条僻静小巷里,当年拍摄《理发师》的那间乡村理发店还按原样保留着,那把转椅子也在,墙上贴着电影海报,小店的门槛快被游客踏平了。但是,陈逸飞已经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