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尚/名品朱乐耕现代陶艺艺术叛徒手工 |
分类: 我的至爱亲朋 |
(朱乐耕在陶艺展上)
昨天,在上海美术馆,《环境与空间的思考——朱乐耕陶艺展》开幕了。这是一个很值得一看的陶艺展,号称来自景德镇的人在小区里占一块地与摆地摊的瓶瓶罐罐绝然不同,它们是艺术品!
朱乐耕是当代中国最有国际影响力的陶艺家,他出身于艺术世家,在景德镇接受中国传统陶瓷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训练,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8年被评为教授,后被授予享受国务院有特殊津贴的专家。但不安分的朱东耕在被大家视作获得成功之后突然走出景德镇,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中心兼陶艺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东耕在更大的平台上,以更广阔的视野,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进行反思,并通过几个阶段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当代陶艺的探索与追求。
我跟朱乐耕是老朋友了。第一次见到他,还是在十多年前,他到上海办个展。展厅不大,但布置得极有意思,一进门,劈面见到一个硕大的碗,直径足足一米的样子,扁扁的,口沿被捏成不规则的形状。在碗的外壁,我看到了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缓缓起伏的山峦衬着一片原野,炊烟消隐于杉林中,近处有坐一叶扁舟垂钓的渔翁,还有牵着水牛在垄上行走的牧童,和风被柳条梳理成一声声短笛,小鸟的啁啾传递着雨后放飞的欣喜,一首被分割的唐诗以陶土的本色装点在风景上方……在碗的内壁呢,仿佛是乡村的另一半,与外壁春秋更迭着,日月相望着,风雨呼应着,阴阳交融着。
就是在这个展览会上,在代表了朱乐耕嬗变时期几十件成系列的作品中,我重新打量了现代陶艺,也重新认识了现代陶艺。
从此我与朱乐耕成了不常见面却心心相映的好朋友。
(这是朱乐耕创作的马系列,北宋烧制成功的影青釉被发挥到了极致)
我去景德镇采访过好几次,我知道在那里有不少所谓的大师,自己并不会拉坯,更不屑做淘泥之类的脏活累活,都是从工匠手里买来瓷坯,画上几笔,然后再交给窑工烧一下,成了,拿到店里出售,标价几万到几十万。而朱乐耕是一个从拉坯到调釉及至烧窑一整套程序都亲自操作的、为数不多的艺术家。我跟他到摊头里买过釉料,看他跟人家讨价还价,探讨釉料的配比,很有趣。他的作品中,不少釉色都是自己调出来的,别人调不出来。
有一次我在他的工作室里看到他指导研究生拉坯,并说,“现在的学生虽然毕业了,却连一只斗笠碗也拉不出来,这种教育真是误人子弟。”他虽然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授,但对学院的教育质量一直不满。
朱乐耕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从艺术观念到器型、釉色、装饰手法都大大突破了景德镇的传统陶艺和当代陶艺。朱乐耕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性的大奖,并被日本大阪中国美术馆、韩国园光大学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及国务院紫光阁、文化部等收藏。他还主持和策划了首届东亚国际陶艺展。
(牛是朱乐耕最近几年热衷的题材)
这次朱乐耕带到上海来的作品有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朱乐耕在韩国麦粒音乐厅所作的系列陶艺作品的图片。朱乐耕于2001年开始为韩国首尔麦粒音乐厅系列陶艺作品,从室内一直做到室外,前后花了四年多的时间,用了一百多吨的陶土。最后,不仅在艺术上获得成功,而且将陶瓷当作一种音响的优质反射材料而获得成功,在国际的音响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一系列作品,不仅被许多的建筑和陶艺杂志所介绍,还被许多的音乐杂志所介绍。现在这座建筑已被誉为“陶瓷宫殿”,成为韩国首尔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
第二部分是朱乐耕近年来烧制的一些新作品,这些作品也是在充分思考了现代人的居住环境以及公共建筑环境后才进行创作的,有雕塑类,器皿类,和瓷板画等,一共八十余件(组)。其中的许多表现形式及颜色釉的烧成都是近年来所做的新的研究,是在前人所创作的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所做的创新。
朱乐耕的作品有三个特点:第一、充满诗意,作品不是一览无余,也不是表面的优美,而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在形式背后的是诗意,是思考,是感动。第二、作品将艺术与现代人们的生活连接在一起,与现代的环境建筑空间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而且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三、陶瓷艺术是火与土的艺术,没有娴熟的工艺技术,艺术是很难达到一定高度的,也很难有自由表现的语言的,朱乐耕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才具备了这一深厚的功底,也因此使他的艺术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朱乐耕早几年创作的壶具)
在中国的历史上裂纹釉一直是陶瓷中富有特色的佳品,宋汝窑、官窑、哥窑等都是以其天然的裂纹而著称于世,如要裂纹细腻而莹透,被称为冰裂纹,而官窑者是大裂纹,里面有不同的深浅变化,被称为是金丝铁线。哥窑瓷的裂纹细碎而明显,被称为“百圾碎”。朱乐耕的作品“混沌之初”,则是另一种裂纹釉,是在蓝色的底子上裂出一片片如破雾而出的朝霞般的釉色,如混沌初开的宇宙,也如清晨的迷雾般的天空,色彩丰富而迷蒙。这件作品是烧了一百多件才选出来的仅有的一件完美的作品,可谓是百里挑一,烧成难度极大。
作品“天那边的云”系列,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两件,这是一组高雅明快的作品,在瓷的制作中,用辘轳成型的圆器是比较容易的,但用泥板拼接的镶器却是有很高的难度的。朱乐耕的这组作品外面的材质是亚光色的白釉,里面却使有光的红、黄、蓝高温色釉,色彩对比十分明快。在白色的亚光釉上有着白云般的肌理,里面露出的红黄蓝的色彩也仿佛是天边飘来的朵朵云彩。
作品“秋阳”,是一把写意的壶,说其写意是因为壶的提梁本应是很正的弧形,但在这里却仿佛是被风吹过,而成为了有动感的斜弧形,这不是作者的有意而为,但却是火工的天然形成,不可以得到第二件。整个的色彩是艳阳般的金黄色,明亮清澈,那也是火从上面热热掠过的痕迹。
(云霞之间,是窑变的杰出)
“云霞之间”,用的是两次烧成的方法,是在传统的纹片釉的启发下烧制的,色泽非常特殊,而且富有创意。据说朱乐耕烧了近一百件才得到了三件,其中有一件“混沌之初”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这种不计时间和不计成本的做法,是艺术家和商人之间的主要区别。
“行空的天马”作品中,影青釉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整个作品像一潭清澈的湖水,反映了艺术家思想的宁静,湖水上站立的马,体态颇为夸张,身体跨度较长、瘦骨但却有力量感。
另一组作品“中国牛”中,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体态较为雄壮,颜色烧成丰富,以暖色为基调,牛都是低着头,好似拉着很重的东西在往前走,这副作品赋有一种很强的力量感,厚重而沉稳。
马为题材的5件“风”系列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群迎风而立的马气势磅礴,富有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耐人寻味。作品“混沌之初”,极具工艺难度,在蓝色的底子上裂出一片片如破雾而出的朝霞般的釉色,如混沌初开的宇宙,也如清晨的迷雾般的天空,色彩丰富而迷蒙。朱乐耕将中国宋代湖田窑的装饰手法用到了极致。在北京东亚陶艺展时,他的这类作品一露面,就引来韩国人的关注,曾有人愿出一万美元收购,后来还有几个韩国人也要,大家抢了起来。
朱乐耕的工作室坐落在景德镇著名的宋代窑遗址——湖田,在宋代以前景德镇被称为昌南镇,是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因为皇帝喜欢景德镇的影青瓷,命其为贡瓷,同时将年号赐予昌南镇,令其改名为景德镇。朱乐耕喜爱影青釉,这是一种如青白玉一般的釉质。朱乐耕有不少作品都使用这种釉质烧成。但在具体的运用中,朱乐耕并没有完全使用传统的釉质,而是在其基础上更突出了其特点,任其流动性更大,更透明,更温润,更厚重如凝脂。于是,出现了作品独特的意境。
(生活艺术化是朱乐耕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