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宋代人的寻常日子
说是长假里不外出,其实还是被金晓东拉到宜兴去了一天,好在高速公路车子少,我们的车子可以开得很快,两个半小时就到了那里。去干什么呢?淘宝啊。
先到徐秀棠儿子徐达明家里喝了一会茶,达明也将评上省级工艺大师了,他做的紫砂壶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红木、紫檀等物件与紫砂配在一起,有一种特殊的效果,在港台市场很受追捧。达明平时还喜欢收藏宜钧老器物,十多年里收了一百多件,我看有人要研究宜钧,就得找他了。汉唐宋元的陶瓷,对一个紫砂艺人而言,好处是明显的,可以从古陶瓷上发现古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还能捕捉到灵感,达明的壶就努力在体现汉唐风韵,看上去就相当舒服,有古朴的意趣,又充满了现代感。这是达明的聪明之处,他的成功足以证明紫砂壶这门技艺,非得有文化打底不可。
农民也可以在家里做,但要么抱残守缺,如果想创新,一准露馅。在丁山的伊家村,这是靠紫砂壶发起来的农村,一水的前店后工场格局,农民出身的紫砂艺人在家门口做壶,整个过程让游客看得见,一把壶起码要做一整天呢。但他们的紫砂壶总是不入眼,原因就在文化二字。
吃了午饭,一干人马直扑一家熟悉的古玩店,在那里我看到了一具战国时期的陶罐。印纹硬陶,妙的是两个耳朵是编绳纹的,这就少了,值得收藏。谈价格,开价3000,最终以1200元成交。这种陶罐放在十年前是不稀奇的,一两百元就可收入囊中,我买过几具,都送人了。现在行情看涨,但想想两千年前的器物,也是值的。如果当时有银行的话,存一元钱进去,到今天利滚利的,应该是几位数啊?
(战国印纹硬陶大罐绳编钮细部)
最近我还在藏宝楼买到几具宋代的影青碗和吉州窑茶盏,一起贴上图片供各位网友细看。如果我们稍许懂一点美术史的话,就会发现,从汉唐的雄浑厚朴以后,宋人的审美观已经相当成熟了,那种体现在瓷器表面的线条是何等的圆润流畅!真是到了少一分则瘦,多一分则肥的程度,再看修胎,真是薄啊,对光一照,半透明的,碗内的竹篦刻花,流畅至极,天真而率性。就是这种碗盆,宋代人是当作寻常用具用来盛饭注茶的,所谓生活的艺术,在那个时候已经做到了。我甚至可以说,宋瓷所体现的美学高度,是现代人所不及的。告诉你吧,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里毕业的研究生,连一只斗笠碗都拉不出来。
(宋代影青高足大碗)
又要说了,放在十年前,这种影青刻划大碗,稍有串线的,在市场里不过二三十元一个,我买过好几个,也送人了。有一老同学,做生意,我送他一个,叫他放在办公室里当灰缸使,专门吓日本商家,告诉日本人,一千年前的瓷器,当烟灰缸,企业的实力可想而知了吧。果然,老同学的生意很成功。现在呢,这样的刻划大碗,要上千了。刻划内容精一点的,比如婴戏图,俗称娃娃碗,市场上若是有,老板开价就是两三万,还不让你还价。这种影青碗还会涨,等着看吧。
(宋代影青刻划大碗)
最后再看看吉州窑茶盏,在我国宋代,一度斗茶之风盛行,当时又叫“茗战”,它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与冲泡技术的一种形式,后来连皇帝也加入了这个高雅的游戏,比如宋徽宗,还一定要赢,输了就不高兴,大臣就要倒霉。福建的建窑天木叶盏和兔毫盏的诞生就是为了体现茶汤的色泽的茶沫。江西的吉州窑想来是多用于民间,但形状与釉色都与建窑相似,也是不差的。它们对于促进茶叶学和茶道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现在建窑很少见了,有木叶纹的,或者窑变的,兔毫的,基本都是假的,即使有纯黑的凡品出现在市场上,索价往往上千。吉州窑还能见到,如果看准了,几百元可以拿下。
看看宋朝人的生活艺术,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工业设计,真叫人羞死了。
(以上两件是宋代吉州窑茶盏,下面是宋代影青粉盒,是妇女盛脂粉的器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