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像哥窑一样美丽的蛋

(2007-05-08 11:28:54)
分类: 非腐败吃喝
像哥窑一样美丽的蛋  

 

 像哥窑一样美丽的蛋

 

    很快,立夏就到了,这意味着夏天就来了。真是衣服还来不及换,汗先出来了。想起立夏,小时候也是盼着过的,为什么呢,因为有蛋吃。那时候可不像现在,鸡蛋可是俏货啊,凭票买是一个原因,更因为贵,不能随便吃。偶尔得了一枚,母亲用红线编个袋子,将煮熟了的蛋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上,告诉人家:我家吃蛋了。玩久了——一般姑娘家会玩到鸡蛋发臭,男孩子就玩半天吧,磕开了吃。这情景,今天还让我感到温馨无比。现在的孩子是体现不出了。

    那时候母亲还会告诉我一句老古话:“立夏蛋,满街掼”。其实我也明白,并不是说中国人的蛋真的多到可以随便掼掼了,但江南农村向来较北方农村富庶略微,太平年景,一般家庭都有能力养两头猪,圈一群鸡鸭,故而到了初夏,青黄不接刚刚熬过,蛋也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改善伙食的重任。按照节令,立夏吃蛋源远流长,存在决定意识,这也可算农业社会的文化遗产。进入流通环节后,鸡蛋鸭蛋则成了菜场里的主打品种。蛋一多,价格就便宜下来了,满街掼的特定情景被老百姓渲染得相当幽默。

    但在我小时候,鸡蛋的运载工具还比较原始,一般都装在板条箱里,一箱装十公斤,一箱箱叠起来,气势也蛮大的,不过搬上搬下,工人手脚较重,十只里厢碎他两三只在所难免。蛋一碎,蛋壳就会瘪,蛋清就会流出来,样子很难看。而且,苍蝇不叮无缝之蛋,蛋一旦有了缝,就等于向苍蝇发出邀请。苍蝇一叮,鸡蛋立马变坏蛋。所以,到了那时节,菜场的老师傅会沿马路搭出一两个临时的亭子,有点像东方书报亭的初版本,集中力量销售骨折后的鸡蛋,它还有一个学术性很强名字:流清蛋。

    其时也,我虽然刚背上书包上学校,但简单的汉字也认得不少,流清蛋三字,认是认了,但不解其意。后来再读亭子上张贴的白纸布告,上面写着流清蛋的吃法,强调买回家最好马上吃。又说,流清蛋并无大碍,营养还是有的。总之,话说得躲躲闪闪。回家问母亲,母亲只有扫盲班文化程度,但很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她说:“流清蛋嘛,就是流光了蛋清的蛋。”

    为证实自己的观点,她还从竹篮里拿出刚买回来的几只流清蛋教育我这个懵里懵懂的儿子,先让我看蛋壳表面,有缝,还不止一条。再将蛋剥开,打在碗里,蛋黄还算完整,且黄里透红,但蛋清真的极少,有的甚至只剩一只蛋黄孤苦零丁地躲在壳里。我平时吃肉烧蛋,是喜欢吃黄蛋的,流清蛋岂不对我胃口?但事实并不美妙。黄多清少的蛋做菜,就是先天不足。蛋不成形,无法与猪肉配伍烧成肉烧蛋。炒韭菜,鸡蛋吃口很渣。炖蛋汤,没有厚度,形聚神散。做蛋饺吧,两面并不拢,肉馅全暴露在外。而且当时老百姓家里都没有冰箱,流清蛋放不长,买回来就得吃掉。最后怎么吃,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但按照唐鲁逊先生的说法,也算“慰情聊胜于无”了。流清蛋唯一的好处是便宜,也就三四角一斤吧。

后来老百姓嫌流清蛋的名字过于文气,就直呼“碎壳蛋”。

    读中学时,我们学校的学工劳动联络点是老大昌食品厂,一个班的同学分头围坐几张大桌子包糖,香喷喷的奶油味很刺激。包包糖,说说笑话,时间过得很快,趁师傅上厕所时往嘴里塞个一两粒也不算什么。就是怕生产蛋黄奶糖,蛋黄粉加入搅拌机时,满车间弥漫开一股臭鸡蛋的气味,真要将人熏倒。老师傅就会说,忍一忍吧,等会加了香精,它就很香了。蛋黄粉是用流清蛋做的。

   这至少说明流清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流。

   现在,鸡蛋的运输工具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每只蛋都被有格子的泡沫垫子保护着,想碎成哥窑瓷器的样子也不那么容易,流清蛋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上世纪八十年代,冰箱大举进入中国老百姓的家庭,一时供不应求,五花八门的牌子都成了抢手货。那会儿野蛮装卸司空见惯,薄铁皮敲出来的冰箱外壳一碰就是一个瘪塘,最后只能便宜一两百元卖给熟人——上海人最喜欢贪这种小便宜了。若是追根溯源,就是流清蛋的遗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