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非腐败吃喝 |
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这是我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宋代吉州窑茶盏,想想宋代人就用这么漂亮的菜盏喝茶和斗茶,一定很有情调吧)
应网友的要求,我在此简单地介绍一下茶文化方面的小知识,并求教于方家。
唐代以前,喝茶方法主要是生煎羹饮,茶里面还会加盐、葱、姜和枣等,喝茶有点像吃点心。
唐代开始,由陆羽定型的茶事就趋于成熟了,主要形式是煎茶。煎茶虽然风雅,却是一件麻烦事,光是《茶经》里介绍的煎茶器具就有很多种,比如茶匙、茶罐、茶盏、茶碾、风炉等。此时流行饼茶,但饼茶不能直接饮用,须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加工。炙就是用夹子夹住饼茶靠近明火烘烤,等饼茶内的水气挥发。碾茶就是用碾子将茶叶碾成粉末。碾碎后的茶末还要用绢或纱做的筛子筛过,就叫作罗。煎茶也分两道工序,即烧水与煮茶。煎茶对火和水的要求也挺高的,最好的燃料是炭,有的书里还要求用松针。水须活水,泉水是最好的,河水次从,井水最差。后人还将水分为八品:源泉、石流、清寒、甘香、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现在我们城市人一般只能用自来水或纯净水泡茶,根本不能体会古人茶事的真谛,已是茶艺的末路了。
宋代开始以冲泡为主。入宋后,茶一般不煮了,饼茶研碎成末,取一定的量放在茶碗里,烧开了水高冲而下,在碗的沿口形成泡沫。这个时候,还会在茶里加龙脑等香料,茶叶的本身香味会被淹没。
(这也是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宋代吉州窑茶盏,窑变的釉面非常有趣)
宋人讲究生活的艺术,对茶事而言,就形成了斗茶。斗茶之前,先将茶末放在茶盏中,注入开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调膏、煎水后即可“点茶”了。“点”是斗茶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成败在此一举。点茶实际上就是注水,同时需要“击拂”,相当于唐人的搅拌,不同之处是用一种特殊的“茶筅”旋转击打,使之生产美丽的泡沫。斗茶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茶面的汤花色泽均匀与否,再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痕,最后是品茶汤,色、香、俱佳味者方可获胜。
进入明代,喝茶就和今人相差无几了。取散茶一撮放在杯里,沸水冲泡即可。这个时候,出现了较为科学的泡茶器具,主要是紫砂壶,可冲泡也可烹煮,还有高温瓷壶、铜壶、铁壶等,能将茶的本味发挥得相当完美。新摘的绿茶因为娇嫩,冲泡的水温以80度为宜,绿茶中的老茶、红茶、白茶、乌龙、普洱等,须用90度以上的水来冲泡。至于紧压茶,就得煮着喝了。
泡茶时,水壶忽高忽低,来回三次,叫凤凰三点头。一来向客人示意,二来可使茶叶翻转均匀。一个杯子,倒到七分容量的水,留三分人情在,也是一个象征。绿茶的名茶不宜加盖,免得把茶闷坏,有熟汤气。红茶则要酽酽的好喝,所以应该加盖,闷三分钟为佳,汤色最浓。乌龙茶一定要用沸水冲泡,所谓“七步茶”,就是煮水的壶与紫砂壶的距离不宜超过七步,而且冲泡时还须用少许沸水浇淋紫砂壶外壁,然后用抹布轻轻揩拭,帮助发茶和紫砂壶起包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