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装模作样地玩 |
当心:拍卖会可能成为行贿受贿新渠道
在赚钱效应最凸显的领域,也正是最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地方。自从我国重开拍卖会以来,艺术品市场日趋成熟,交易量不断增加,但随之而来的黑幕交易也在败坏艺术市场的声誉。由于艺术品交易似乎还不能改变与生俱来的特性,比如价格的随行就市,地下交易的隐蔽,机会与眼力的博弈掩盖了违法乱纪的真相,往往令人难窥真相。
近年来上海的艺术品拍卖很火,但据圈内人透露,画廊和拍卖会这些交易平台很可能成为新的行贿受贿渠道。
在这里先举四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其一,北方某画家,声震宇内,名扬海外,一幅六尺整张的巨制动辄数十万,还不易得。某画廊老板与他关系密切,经常能得到真迹。有些企业家就常从画廊那买来向官员行贿,因为不是现金交易,收受者比较安心。不过老板在行贿时密告官太太:“如果嫌这幅画搁家里碍事,可以送至某路某号某画廊,老板可以退钱给你。”事后还真有官太太将画退给画廊老板,画廊老板扣除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将画款打入指定账户,活做得非常清爽。有一幅名家名作曾在一年内在画廊里来回走了五回。名家作品在钱权交易中纯粹成了一枚筹码。
其二,一些国有、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开始染指艺术品,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品位,跻身于上流社会。他们进入拍卖会,高举高打,颇为活跃。从屡创新高的艺术品新主的身份来看,以民营企业家居多。民营企业家收藏艺术品,从整体上说应该是件好事,但不少企业则出于避税的考虑。因为艺术品是可以作为生产成本购入的,税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奈何他不得。而这些价值不菲的艺术品一旦进入企业,分摊了经营成本,每年还可以折旧,十年后,这批“成本”摊尽,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反而比十年前购进时翻了几番,这些账面上为零的艺术品如何处理,还不是老总一句话?这也为国有资产流失开了一个新渠道。
第三个例子,某企业通过走私获得一笔巨资,如何入账颇费脑筋,后来在“高人”指点下进入境外拍卖会,大举拍下一批西洋油画、雕塑和瓷器,并串通不法商人开高发票,虚增交易额,然后以艺术品回流的善举流回国内,深得有关方面的嘉许。一年后,他通过某拍卖公司再将这批回流文物拍出,以投资艺术品成功的案例将资金漂白。
最后一个例子技术含量最高,故事性也强。某民营企业老板为获得某工程项目,向主管部门负责人行贿,被拒绝。后他得知这位高官近年来在瓷器收藏方面有高涨的兴趣,就送去一件清乾隆粉彩梅瓶试探,结果正中下怀,该官员笑纳了。但这件从文物商店购来的花瓶不过数万元,不足以将事情搞掂。于是他拿出一本拍卖图录,指点那位官员拍下其中一件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大盘。官员说:“我哪来这么多钱?再说这件东西我看着不对劲。”民企老板说:“没问题,我已经请专家掌过眼了,你拍吧,钱不够的话我借你。”那官员动心了:“如果现场竞拍者一路叫上去怎么办?我没那个实力与别人叫板。”民企老板拍胸脯说:“这个你放心,有你出场,谁还敢跟你叫板?”
拍卖会那天,那位官员果然没有遇到有力的挑战者,拍卖师一开叫,他一举手就如愿以偿地拍下了那件明代大盘。但回家后细看,发现疑点重重,正要发作,电话铃响了。正是民企老板打来的:“局长大人,这件拍品确实有点问题,否则会是这个价吗?不过你放心,我借你的钱先别急着还我,今年秋天还有一场拍卖会,你拿出去拍好了,肯定会有人接盘。”
到了秋拍,同一家拍卖公司主拍,这件有疑问的明代青花大盘从起拍价开叫,场内至少有五六位买家竞相举牌,最终一路叫到30万元成交,场内一片掌声。那位官员自然不便出现在现场,不过事后他还掉民企老板垫付的6万元,净赚20多万元。而且这钱赚得心安理得,叫投资成功,靠知识来获取利润,纪委来查的话根本别想查出问题。
还有一种办法是倒做。比如某老板要贿赂官员,先将一件水墨画真迹送至某场拍卖会,起拍价标得很低,几乎是正常估价的四分之一。但因为事先已放出风声:这件东西某老法师看不准,吓得别人不敢下手。到时候再请该官员前去竞拍,顺利斩获。如果该官员没有收藏的雅好,那也没关系。过一年,再请该官员将这件“有问题”的拍品送到拍卖行,然后请出更高级别的专家再次鉴宝,为以前的错误鉴定平反。到拍卖那天,民企老板串通一伙人举牌,最终以高出原价十几倍的价格成交。该官员的传奇故事也就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的艺术市场机会无限,只要有眼力,必定能投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