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装模作样地玩 |
在乾隆年间的八仙桌上吃泡饭(下)
书柜,是正宗的苏作家具,榉木材质,估计是清中期的东西。两扇门板是用一整块榉木剖开做的,故而花纹对称,门板的上部开光,用其他板材雕刻庭园人物,两块旁板则雕刻着花篮,都漆成深红色,与面板的栗壳色相映成趣。后板是披麻披灰工艺,黑漆,已经有多处损坏,我看过后请店家按老工艺修复。这件一人高的书柜用来存放画册正好,上面再搁一个清代的青花瓷瓶,感觉就亮堂起来。
万历柜,老榆木的,栗壳色。它不是纯粹的老货,作为两扇门的窗板是我从苏州文庙买来的,底下的挡板其实是一块床楣,是我从同里买的。然后我画了图纸,请一家老家具店用老榆木做成一口万历柜。万历柜是明万历年间的经典式样,流传至今的实物已经很少了,外面能看到的万历柜大多都是新做的。在前几年美国纽约一次中国明清家具拍卖会上,一口黄花梨的万历柜拍到70000美元。现在我家的这口万历柜成了客人交口称赞的对象,我用它放茶叶和酒。亮格内正好放茶具,上面搁一把旧紫砂茶壶,再上面是尔冬强的一幅黑白摄影作品。它独立成了一景。
茶几,柏木,原木色。它其实是一个马桥,搁在马背上驮货用的,我在虹许路一家老家具店的角落里看到了它,店主也不知道能派上什么用场,我却琢磨出它可以做成茶几。买回后上蜡,抛光,上面配一块厚玻璃,成了。
花板,这次装修用了好几块花板,它们分别是我从绍兴、苏州、扬州、周庄、同里、朱家角等地买来的。我是有预谋的,我早就想好了,将它们当作一种文化符号,阐述所谓“复古主义”的装修主张。现在,它们被镶嵌在厨房、书房及卧室的门板上,还有一张茶几,也是用花板做的。我还用它们做成镜子,在太太照镜子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张唐伯虎仕女图中的脸。
接下来,我再要介绍几件西洋老家具。这些西洋老家具都是从花园洋房、乡村别墅里流散出来的,而且都是进口货,带着租界的雪茄烟味和威士忌味,走进我的家里。
餐椅,柚木,栗壳色。从斜土路西洋老家具公司买来的,一共四把,有着洛可可风格的花饰,卷花纹的背,圆柱型带围边的腿,软包椅面,原来的布面已经破旧了,另换了紫红色新布,漆面是老的,泛出幽幽的包浆。配中式餐桌似乎另类,但比太师椅要轻巧得多,再说中西合璧也是一种艺术的组合,有现代气息。
茶几,老红木,深红色。有一次锦江饭店要处理一批老家具,我闻讯就去看了样,除了茶几外,还有几张蛋形凳也被我看中,但因为要去外地出差,就托同事震坤兄届时去拍卖,结果当天爆棚,一片喧哗声中他只拍到这张茶几。
扶手椅,柚木,原色。原来它应该是深色的,但漆面全部脱落了,露出了紧密的木纹和材质的本色。但它结实异常,一屁股埋在里面,哪怕它天翻地覆,两条胳膊搁在扶手上也正好,打电脑累了,可以踏踏实实地休息一会。要说这把是如何得来的,也很有趣,有一回到泰康路艺术中心去,看到展厅一角正搁着一把宽大结实的椅子,一见钟情。并知道满屋子老家具都是艺术经纪人吴梅森淘来的,就说:“这把椅子让给我吧。”而他说,这批老家具钱还没付呢。我可不管,抱着就往家里搬。事后埋单,1500元呢。
咖啡几,柚木,浅棕色。四条腿和牙板上雕满了具有古希腊风格的卷草纹,几面是皮革型的,现在谁还肯这样花功夫啊。两张四十年代的胡椒点藤面车圆腿十字枨方凳配这样雅致的咖啡几,外加一盏由泰莱洋行出品的煤油灯改制的台灯,构成了书房的休息区。一具柚木吧台,四腿高挑,素雅隽永,两扇门打开可以存放书报杂志。台面上搁几架老照片。读书累了,坐着喝杯下午茶,让手指在咖啡几的花纹上轻轻滑过,很满足了。
好了,就这些花头了,如果房子再大一点,我还会搬进一些老家具。我在虹桥路寻寻觅觅的时候,看到许多老外发疯似地抢购中国明清老家具,然后装了集装箱运到外国去赚钱。再过几年,原汁原味的老家具就更少了。事实上已经有老板用复制品来治疗某些人的怀旧病了。再说,这些老家具在使用过程不必折旧,只会升值,光从这个角度讲,用老家具装点家居,就是一种“活性投资”或“保值使用”。
在老家具营造的气氛中,我北眺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望江南造船厂的大吊车,7年后,世博会将在这里举办。平时,我爱到城隍庙华宝楼逛逛古玩市场,淘几件旧瓷器置于案头,或者到文庙书市访新书觅旧籍,新书八折,旧籍倒可能比原价贵一倍,真有点不讲道理。
老城厢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老家具则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信息保存下来。所以我拟了一副对联:“磨墨汲水九间楼,煮茶拾柴半淞园”。请青年书法家继平兄为我斧削一番,并仿尹秉绶的字体书写,又是一乐。离寒舍不远的九间楼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故居,现为保护建筑。我家东侧的桑园街就是他老人家种桑树养蚕的地方。汲水磨墨,意在秉承中国文人的治学精神。而早已倾圯的半淞园也在一箭之遥,一百年前曾是文人墨客雅聚之处,为上海三大名园之一。拾柴一说,聊作南柯春梦而已。
在小心翼翼地与这些老家具一起聆听晨钟暮鼓之时,我感到了中国文人的趣味和工匠的想象力以及中国文化的感化力,也感受到了上世纪初上海的开放度和兼容性,以及对外来文化的自信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