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嘉禄1001
沈嘉禄1001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597
  • 关注人气:2,4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风吹,山芋香

(2007-02-13 16:32:11)
分类: 非腐败吃喝

北风吹,山芋香

 

今天已经没有人把山芋当点主食吃了,作为点心的汤山芋也似乎淡出上海人的生活,但我们这一代人对山芋是很有感情的,小时候在米店里买山芋的情景终身难忘。

大卡车载着上百麻袋的山芋到来城里,在米店门口轰隆隆卸下,然后由师傅们一袋袋拖进店里,倒出来,堆得小山样高,米店里顿时充斥着一股甜津津的土腥气。过去的米店都有一个很大的天井,沉厚的日光从天窗缓缓地投射下来,米袋桩子显得尤其坚实。而山芋堆成小山后,面带饥色的人们在它营造的富足感前情不自禁地喧哗起来,师傅用簸箕来将山芋铲到顾客的竹篮里,称的时候也比较马虎,远不如称米那样斤斤计较。同为粮食,山芋的身价是低贱的,一斤粮票可以买七斤山芋。

山芋的到来是值得欢呼的,它给寒素的生活以甜蜜的调剂。山芋总在母亲为我添加寒衣时猛然被记起,成了欣喜的期待。

山芋刨皮后切片,脆脆地咬一口,一直甜到心里。山芋生吃,以红皮白心的为好,汁水足。乳白色的浆汁流在指缝间,稍干后有很强的粘性。山芋还可以做成汤山芋,去皮切小块,稍煮片刻就成了。煮汤山芋宜用黄心的栗子山芋,有粉质感,甜度也很足,白心山芋就容易糊。如果加年糕块,就是一道相当不错的点心了。

山芋帮助上海人度过了六十年代初粮食供应不足的难关,山芋连皮一剖四,上笼蒸,每人三两块,也算一顿饭了。

山芋的故乡是遥远的中美洲,它从东南亚一路辗转到中国。传播的途径也有两条,一是经印度、缅甸传入云南,另外一条是从菲律宾传入福建。时间大约都在明朝中期,这个时候伟大的三宝太监郑和已经率领皇家船队征服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当时没有预防外来物种入侵一说,如果有,并被工部尚书、户部尚书这等官员揪住不放的话,山芋也许就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山芋是好东西,它抗旱耐瘠,平原、丘陵、山区和沙地都可栽种,而且单位面积产量颇高,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重要性在以后的几百年里越来越显现出来。多少个蓬蒿满地,万户萧瑟的灾年,番薯一直默默地担当着救灾济荒的角色。

山芋泥擀成薄皮,划成小片,晒干后可以久藏不坏。油炸后色泽金黄,是一款不错的零食。若要省油的话,也可以加盐干炒,咸中带甜,与油炸的一样都很香脆。讲究一点的话,在擀皮后洒些芝麻压实。今天在城郊还可以吃到农家味很浓的油炸山芋片。

当境况稍有好转后,山芋作为零食的角色被一再确定下来。比如烘山芋,是上海人偏爱的风味。西风骤起,华灯初上,十字街头有烘山芋的焦香款款飘来,由柏油桶改装的炉子,炉口堆着刚刚出炉的烘山芋。山芋皮被烤得微微皱起,有些地方已烤成炭黑状,但不碍事,绽开处看得见金黄色的肉,皮层下还流出了红褐色的半透明汁液,没人能抵挡得住这致命的诱惑,那么就来一个吧。

现在一些大饭店里偶尔还会有烘山芋当作美点供人怀旧,铝箔包了,乳酪似的每人一小块,此番矫情让我感到羞愧无比。报上说,在街头巷尾叫卖烘山芋的都是外来妹,她们用装化学物品的铁桶改装成炉子,桶壁残留的有毒成份在加热后会渗透到山芋里,人吃了就有损健康,呼吁有关方面严厉取缔。这些青年记者大约也是喜欢吃烘山芋的吧,但他们太年轻,只知道曝光,以期轰动效应,不懂得外来人员的生存艰难,更不知道如何想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我想烘山芋的外来妹并不想毒死上海人啊,问题是她们从哪里得到安全可靠而成本不高的铁桶?如果我来写这篇报道,就会跟上一句:“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收集一批安全可靠的铁桶,比如装植物油的铁桶,以低价供应给烘山芋的经营者,并在铁桶上标上醒目记号,以便消费者辨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