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并非低级的艺术 |
文人的最后一次性情书写
这一次,管继平以作家和书法家的双重身份为我们奉献了《民国文人书法性情》这样一本有趣的书,他将学术融于炉边闲聊之中,从书法的角度切入,透过金钩铁划评析四十名民国时代文坛大师的性格与命运。尤其是一桩桩轶闻趣事,如秋色黄花一般清新艳丽,点缀着一个个远行的背影。其中一些篇什,已经在书法类报刊先行刊布并求教方家,据说书法界内不少前辈从名人墨迹中看出了彼时的文化风气和文人的可爱行状,对作者的研究嘉勉有加。而文坛中的书法爱好者也从名人性情的点划流露中获得了不少珍贵信息,加深了对前辈的全方位认识。比如都说鲁迅的性格过于峻急,行文辞锋犀利,但他的字却有一种脉脉的温情,沉着隽永,意味深长。而郁达夫的字取势欹侧,造型瘦削,如锥划沙,但他的性情却如翩翩佳公子,看似相悖,其实暗合,字迹中可见他内心的刚毅、落寞与孤愤。所以两栖类的写作,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内行看出了热闹,外行也不至于索然,倘若能体味出一种寂寥,就算惯于电脑植字,也无意间承接了几滴传统文化的甘露。
在电脑写作成为终南捷径的当下,以技术为主导及表征的信息革命肆意削蚀了文化积淀,延续两千年之久的书写方式,悲愤地在终结界碑前磕得头破血流。毛笔被迫退出主流书写地位之后,我们无奈地看到书法已经沦为表演,在一些场合勉为其难地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更带有欺骗性的是,书法在某些以正统文化嫡传者自居的文化人手下,直接沦为才情的诉求和巧饰,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媚俗就不可避免了。可惜,总是有那么些人洋洋自得。对青年人而言,恐怕只能是精神品格的负增长。
中国书法史告诉我们,传世佳作都是无意间诞生的,《兰亭序》如此,《鸭头丸帖》如此,《祭侄稿》也是如此,横空出世的大师只关心特定情景下的纵情倾诉,而不在乎后人会如何评说。如果刻意追求眼球效应或商业价值,那就离艺术的本原越来越远了。现在管继平提醒我们,当民国文人渐行渐远之时,当他们的墨迹渐渐褪色之时,我们不但失去了一种通过笔墨窥探大师内心世界的路径,还失去了一种抒情方法,供自己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缓缓摩挲。即使我们可以重拾笔墨,附庸风雅,但古典书写的时代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