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结束,在烟台上大学的妻侄女从哈尔滨回来,给我们背回来一个秋林大列巴(或为大咧巴,读音为:dà
lǐe
ba,即俄式大面包),好一顿让我高兴,这是咱哈尔滨人的独特最爱(是老哈尔滨人早餐的主食呢)啊。
看着这远道而来的大列巴,一股浓浓的乡情难以自已,内心涌起一股股的热流,亲切、温情、滋润、醇厚的不仅仅是面包的滋味,更多的是真切的乡思……在乡情中还混杂着一份真真、牛牛的骄傲——大列巴是哈尔滨的特产,几乎可以说是天下无双(因为据说在俄罗斯境内目前这种工艺的面包也不多见了)。
这款面包是极其独特的,这样说的道理是基于以下几个特点:个大,量重,味道独特,包装另类。
哈尔滨曾有的三大怪:“喝啤酒像灌溉,自行车把儿朝外,面包像锅盖”。面包像锅盖,指的就是哈尔滨秋林的大列巴。它的体积差不多半个篮球大小(其直径在23-26厘米,厚度在16厘米以上),够大吧。面包净重4市斤(2000克,拎在手里如拎着石头般。它的味道有面香、有酒香(啤酒香)、有盐香、有果木的烟香、有乳酸的酸“香”。其口感是外皮硬且艮,内芯软且松。包装更是特立独行,以前是个白屉布的口袋,近年口袋变成无纺布的了,印着俄罗斯风情的花纹图案。
这面包是以最独特的工艺制作的。 其一,它以啤酒花发酵,使成品有啤酒花的芳香;其二,发酵是采取传统的三次发酵工艺,使面团发酵充分,其风味更加独特;其三,以椴木、桦木、柞木等硬杂木(以前是海棠果等果木)烘烤,不仅使面包浸染果木的烟香,还形成不易变质的坚硬外皮和松软的内芯。据说烘烤大列巴时,是先以硬杂木在俄式传统烤炉内燃烧,把炉温烤热,看着砖炉内壁颜色被烧得发白,就立即把灰和炭清除,装进160个4斤半的大面团,关上炉门以炉膛内的余温烤一个多小时以上,即成160个大列巴。
大列巴的名字,也清晰地体现出独特的哈尔滨文化味,即中文与俄文相加的称呼。如“巴扎市”即市场、“苏伯汤”等等,而“列巴”是俄语面包的意思,因为个大,冠以中文的大字,读着爽利快慰。大列巴的制作,在现在哈尔滨的秋林食品厂,依然传承着传统的制作工艺,做出的是正宗的俄式农家传统食品。
我辈乃至于国人吃上这大列巴,应该铭记一个俄国人商人,即哈尔滨秋林公司的创始人,名字叫伊万*雅阔洛维奇*秋林。正是这位前辈在1900年到哈尔滨创立了秋林公司,并以前店后厂的模式生产大列巴,这一烤就是百年余,因此,我们可以说,秋林大列巴百年飘香啊。
大列巴的吃法也是独特的,它不是那种可以当点心吃的面包,一般不适合拿来就嚼的食法。它应以正餐的主食对待,正宗的吃法应该是切或锯拉成片,以面包炉烘烤后,以自己喜欢的口味抹上果酱、夹上奶酪、抹上黄油、黑鱼子酱、火腿片慢慢咀嚼;也可以抹上黄油,就着牛尾素波汤品味更好。当然,也可以把它掰碎,放到浓汤或牛奶里面吃,不仅风味独特,且易于咀嚼、可能也会利于消化吧。还有就是干嚼,也很有风味,且由于唾液中淀粉酶的作用,还有淡淡的甜,使甜中有酸、酸里带甜。

我在烟台吃捎来的大列巴呢,由于距离出炉那日相去甚久,一般是把它切片后,放到微波炉里面高火转20-30秒,它应该变松软(如果干得厉害,可以以蒸锅蒸一下),然后涂抹上颗粒花生酱、山楂酱、蓝莓酱和炼乳,蘸麦片牛奶小口咀嚼,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酸味、啤酒花的芬香、果木烟的香气。 当然,如果佐以哈尔滨的另一俄式传统美食“酸黄瓜”,味道就更好了——只可惜酸黄瓜现在是难得一尝喽……
大列巴不仅历经百年不变、依然飘香,而且早已是名扬天下、蜚声海内外的美食。且其蕴涵、沉淀如许独特的人文历史信息,却只有家乡哈尔滨才有,虽然不能常常吃到,但就算仅仅想着也不无快意啦!而且,骄傲是常常涌起来的情感,心里更觉割舍不得、温馨不已。
秋林大列巴即将换贼啦漂亮的新装啦,看来咱要多掏银子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