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月二 龙抬头 串龙尾 炒黄豆 擀面条 燎猪头

(2007-03-20 17:32:12)
标签:

美食

二月二

龙抬头

龙尾

炒豆

面条

猪头肉

分类: 颖韬食论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今日是农历的二月二,过了二月二就是过完了年了。

    我在故乡住的的时候,二月二还是很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要理发,谓之:“剃龙头”。

    因为有民俗称:“正月剃头死舅舅”,所以有舅舅健在的人是不忍冒着诅咒舅舅的骂名而斗胆越俗的。人们在整个正月里是不能理发的,这样养了一个多月的头发,其实早该修饰打理啦。因而,一进二月大家便急不可耐地理发“捯饬”,尤其是在二月二这一天,更始“鼎盛”。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今日本来想陪儿子去理发,但是理发馆的生意火爆得实在不行!排队的人太多,如果执著地等下去似乎要至少50分钟~一个半小时,儿子要学习,不想耽误功夫,我也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去凑这个热闹。但为了讨个“口彩”,我拿起十几年不动的理发工具,给儿子的头发“齐齐边儿”,象征性地理个龙头,然后等过了这几日再到理发馆细细打理(儿子不放心我的手艺,我对自己的理发手艺也没有自信)……

 

    也许年轻的朋友会说,这样累不累啊!实际上咱随这民俗,看起来似乎挺累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感觉恰恰是这些风俗、礼仪,禁忌、约束,使节日变得情趣盎然,充满了更多的文化味……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这一天在农村还要生火燎猪头、猪手,吃猪头肉和猪蹄,这似乎有一个故事传说,在网上搜索后,黏贴在后面给大家参考。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我记得小时候妈妈还以爆开的玉米花、细细的秫秸杆儿、剪成硬币一样圆片红布和红布条,制成龙尾(发yi音)儿,给8~9岁以下的小孩子缝缀在衣服的肩膀处(似乎是左肩下的前面或右面,也许是男左女右?)。是祈福辟邪,祈求驱鬼免灾的... ...(可惜,这些年已经看不到了,甚至今天在网上搜索一下,也没有见到龙尾儿的图片)。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记得妈妈做龙尾儿的做法是,把红线或白线认上针,打上疙瘩,先串三条红布条(大约1cm宽5~6cm长),然后是圆的红布片,之后是细细的秫秸杆段(大约不到1cm长),然后是爆米花,再是圆的红布片...依此类推,基本上串3个爆米花即可,按照此法制作三条,把三条上面的线头系在一起,钉缀在衣服上...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儿时看妈妈做龙尾和我与妹妹一级其他小朋友戴龙尾儿的情形、以及龙尾儿那精精巧巧的小模样,在记忆的深处依然很清晰、很清晰……那龙尾儿系着无限的温情、期盼与祝福,也在这一年一度的二月二日里暖融融地充溢全身,这也是不可多得的温馨记忆啊……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到了山东,发现这里还有二月二吃炒黄豆的习俗,由于自己从小喜欢吃炒黄豆,所以我就把两处的习俗和加起来,哎,增加的是更多的情趣与欢快。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这不,一大早去市场买猪头肉时,就细心寻觅炒黄豆,但是还真没有看见卖炒豆的,一想家里有现成的黄豆,不如自己炒制,更何况炒豆子是最简单的厨房劳作啦。

    回家后老婆积极热情的担负了炒豆的工作--在哗哗啦啦的翻炒声中、在硌嘣硌嘣的咀嚼声里,我忽然醒悟般意识到:

    这吃豆的过程实际上哪里不是在品味豆香的同时,品味年味、节味呢?……

    (晚餐就吃打卤面了。面条,是我手擀的。遗憾的是因为晚上有公干,没有时间和闲情拍照留念了,所以只好自己独享啦... ....)

    

 

   猪头肉倒是买到了,是当地有名的熟食企业制造的。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转贴附件如下,特此致谢!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许多美食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颖韬点评:玉米是美洲的外来物种,记忆中似乎唐朝的时候玉米还没有来到东半球呢吧〕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

    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新华网 )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 <wbr>龙抬头 <wbr>串龙尾 <wbr>炒黄豆 <wbr>擀面条 <wbr>燎猪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