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张燕瑾赏析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   送别》

(2007-01-11 18:34:13)
分类: 读书思辩

赋得古原草   送别*

?/P>

(唐)白居易

?/P>

?/P>

?/P>

?/P>

?/P>

?/P>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注释】

这首诗作于贞元三年(787)。指定、限定的诗题叫“赋得”。这首诗是白居易应考的习作,所以也叫“赋得”。
离离,繁茂貌。原,原野。
远芳句:蔓延的春草,一直伸向远方的古道。
晴翠句:阳光照耀下的广阔绿野连接着荒城。
又送句:《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此用其意。王孙,贵族。这里指借指被送的友人。萋萋,盛貌。

?/P>

?/P>

【赏析】    这首诗所送别的人,已经被大家所遗忘了,但这首送别诗却历来被人们所传颂。
    送别的时间是仲春时节,天气晴和,绿草芊芊。当诗人送别来到郊外的时候,遍野的春草映入眼帘,这正好触动了他离别的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五言律诗。
    诗的前六句写草,写自然界由枯而荣的景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面对眼前繁茂的野草,想到了它年年秋枯春荣的景象,是对自然界的客观描述。紧接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对这种荣枯现象进行解释,写野草之所以枯后复荣,是由于它竞生不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自然季节的更替,使野草秋后枯槁,再加上野火的焚烧,使它备受凌虐。但这都不能使野草灭绝,春天一来,春风化雨,它又开始蓬勃滋生。这种解释,已经从现象触及到了事物的本质。“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承上启下,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把“春风吹又生”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远处的野草已经侵生到很少人行的道上来了,连前面的村落也野草丛生,在阳光的照射下,笼罩着一片碧绿的光色。这两句写得很明丽,很亲切,我们好象闻到了春天原野上那股淡淡的清香,好象看到了阳光普照下的一派碧色。野草到处繁生,这是从空间着眼写野草的“荣”,是承上。而“古道”和“荒城”都是离别的行人要经过的地方,所以又启开下文,非常自然地引出了诗的最后两句。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出送别,写人间的离别情绪。自然界正是由枯而荣的季节,而人世间却要离别!面对即将离去的远行人,诗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这复杂的感情,诗人只用了“萋萋满别情”五个字来表达。这一句写得很有力量,把全篇收束得干净利落。用“萋萋”的碧草比喻离别之情,联系前面对草的描写,它表现了这样两层内容:一是说离别之情的程度很浓重,它象无处不有、除而复生的野草那样,笼罩了人们的感情;二是说离别之情的内容,希望远行人也应当象原野上的绿草那样坚强不拔,能够经受艰难困苦的折磨,顽强地生活下去。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这首诗用春天自然界的由枯而荣,来衬托人生的由合而离,更加强调和突出了离别情绪。南朝江淹有过这样的名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蒲,伤如之何!”这首诗把春草与离别联系在一起,正是借助前人所创造的意境,来扩大和丰富诗的内涵。前六句写草,“枯”是虚写,“荣”是实写,重点强调“荣”;后两句写别,由草的无限生命力联系到人的坚毅顽强精神,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写景为抒情作铺垫。短短四十个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写这首诗的时候,白居易刚刚十六岁,是个初出茅庐的少年。虽然写的是送别,却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不象一般的送别之作那样使人伤感。据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记载: 白居易初到长安,拿着诗文去见著作郎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 这个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等看了这首诗之后,又大加赞赏说:“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并且到处赞扬他。这虽系传说,还是可以想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被人称道。

(作者  张燕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