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一种相思,三处闲愁 ——《西洲曲》《春江花月夜》《秋窗风雨夕

(2015-08-26 08:22:11)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一种相思,三处闲愁
——《西洲曲》《春江花月夜》《秋窗风雨夕》比较阅读
杨佳莉
[转载]​一种相思,三处闲愁 <wbr>——《西洲曲》《春江花月夜》《秋窗风雨夕 
把《西洲曲》《春江花月夜》《秋窗风雨夕》联系起来阅读,是比较自然的事。晚清王■运先生曾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红楼梦》四十五回中曹雪芹先生让黛玉“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从主题方面看,《西洲曲》是江南女子的“四季相思”歌(也有研究者认为“秋思”为主),思念的是心上人。《春江花月夜》在写景与哲思之后,即全诗后半部分写的是游子思妇的月下相思。《秋窗风雨夕》诗面上没有表明是对意中人的思念,只说“心有所感”“发于章句”,且根据四十五回前半部分我们可以推测黛玉有思母、思乡之情,但是根据前后文情节的发展以及黛玉性格和命运的总体来看,这首诗可以包含她一生多愁善感的全部内容,而其中最深重的是她对宝玉的情感,由爱情的患得患失感发了所有对生命的感伤和对未来的迷惘。因此,《西洲曲》《春江花月夜》《秋窗风雨夕》在主题上是大致相似的,都是写男女之间的相思,都因离别而引发感伤的闲愁。
  
“闲愁最苦”(辛弃疾《摸鱼儿》),“莫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蝶恋花》),“借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闲愁是怎样的呢?也许是身体闲着,心却忙着,甚至煎熬着。也许是并不空闲无事,而是思念较深较久,不由自主地闲下来,无法做事;也许是对生活、对未来有憧憬,也有焦虑……这些闲愁,都消磨在一段流动的时光中,都消磨在思念的人对远方的眺望和怀想中。
  
《西洲曲》中用四季变迁体现时光的流动:冬末春初“折梅”、夏末秋初“采莲”、深秋时节仰望“飞鸿”,这儿的四季,可以理解为同一年中的四季,也可以理解为好几个四季相互错叠,使时间空间化:今年冬天折梅,明年夏天采莲,后年秋天望飞鸿……民歌用质朴的形式,将一个个季节连缀起来,摇曳多姿。这个江南女子在一年四季里,甚至在好几年中,感受着寒来暑往,她的思念就贯穿在这四季的渐变中。
  
这里的四季变化也可以和女子的外貌、神情、体态的变化同步:从梅花绽放的早春,到杏花开满、春意正浓的时节,女子穿着灵巧合身、色彩鲜嫩的单衫——“杏子红”可以理解为单衫的颜色,也可以理解为杏花的颜色。她还梳着“鸦雏色”的短小发髻;鸦雏色,可以理解为女子两鬓黑亮健康的发色,也可以理解为女子发型像鸦雏般短小、清爽。春天的女子清新靓丽、活泼动人。这位江南女子此时也正处于生命中的春天,豆蔻年华,青涩懵懂,清纯寂寞。“门中露翠钿,出门采红莲”,是全诗最灵动精彩的一笔,把女子因思念以致幻听,进而羞涩而聪敏的掩饰的举止神情勾画得栩栩如生,她渐渐戴上了翠玉的头饰,发现了自己的美,发现了内心的情;心中有,就怕别人知晓,因为自己最当真。她只有在“过人头”的莲花丛中,才能彻底吐露心声,她的脸色像莲花瓣一样娇艳明亮,她的身体像莲花一样亭亭玉立,她的皮肤像莲藕一样细腻白嫩;她走向了生命中的盛夏,渐渐抛却了羞涩,大胆热烈地表达着自己爱情。“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表现了民间女子在爱情中的赤诚、体贴。然而,她在思念中慢慢耽误了青春盛年。转眼鸿飞满天,深秋来临,她“垂手明如玉”,登楼、“卷帘”、望远——和少女时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的活泼喜悦已经不同。垂着的双手,表现了女子惆怅低落的内心,也许她已梳着浓密的云鬓,显现了成年女子的沉稳、内敛的美。大半生已经悄然逝去,四季相思、一生相思,民间有这样的女子吗?一定会有。她们沉默、质朴、感伤而乐观。“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周”,爱情就如她们生活中的一个梦,但她们相信这个梦;“君愁我亦愁”,从现实到梦境的寄托,表达了她们单纯、执着而朴素的心愿。里面有渐浓的感伤,但总不至于让人感到绝望。“折梅”“采莲”“仰首望”“吹梦”都是一系列象征性的动作,民间女子的爱情蕴含在切实明了的行动中,积极、现实,止于当止。没有幻想和幻灭,也就减轻了精神的迷惘和苦痛。

(本文为节选,原文发表为《名作欣赏》旬刊2015年第2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