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6,743
  • 关注人气:2,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载:70后作家整体上超越前辈?

(2015-07-05 00:00:51)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70后作家整体上超越前辈?

2015-06-30 14:40:00 来源: 山东商报

张晓媛:目前文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几零后?都有哪些人,如何体现其主导位置。

计文君:“文坛”是个既清晰又模糊的概念,说起来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什么,可仔细追究一下,似乎又很难给出这个“坛”的边界。究竟谁在这个“坛”里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和被认为或者自认为与莫言伯仲之间的名作家自然在这个“坛”里,那么无论创作体量还是阅读受众都无比巨大的网络文学,在这个“坛”里面吗?作为已经无法视而不见的文学现实,我觉得应该在里面。于是,从影响的角度审视“文坛”,你能看到“莫言和他的兄弟们”身边围着“韩寒、郭敬明、天蚕土豆、南派三叔们”,50后60后70后80后乃至90后都有,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我们传统意义上“文坛”的主角是以全国各地大型文学期刊以及学术期刊为主要阵地的所谓“严肃文学”的创作者、批评者和研究者,但这个“坛”的“圈口”在萎缩,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是什么,里面的人,因为光线昏暗,多半也不大知道—似乎也不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只是或者玉洁松贞或者不安于室地跟文学同时也跟自己纠缠着。

张丽军:毫无疑问,新世纪十五年,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50后一代作家,如我们熟悉的莫言、张炜、贾平凹、王安忆、韩少功、赵德发等一批最为优秀的作家群体,以及同在1980年代出道的部分60后作家,如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体现主导性两个重要维度就是作品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50后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依然是目前文坛最大的。

张晓媛:我上个月在上海采访贾平凹先生时,他曾表示,目前还是他们这一代作家位置比较重要,因为积累了几十年正是创作成熟期。您怎么看?

计文君:我同意贾平凹先生的意见,处于创作成熟期的作家当然重要,正是他们这一代作家深刻影响了当下中国文学的样貌。但与他们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成长中的作家,因为他们决定着中国文学未来的模样。

张丽军:中国文学界一贯非常重视长篇小说的创作,长篇小说是衡量作家创作水准、创作能力和影响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50后依然是创作水准最高、最成熟的群体。作为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50后作家在经历了最为严峻、酷烈的考验,也获得了持续、蓬勃的艺术生命力。今天我们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世界高度,依然是在50后作家语境中来言说的。

张晓媛:70后的领军人物你们认为有?徐则臣、路内等?提出你们认为优秀的一些人或者作品。这些作品较之前辈,优越在哪里?

计文君:如果我们硬将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这些作家归为一个群体的话,你会发现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相对内在或者本质的共性—谁也代表不了谁,谁也不愿意被代表。作为个体,这个年龄段的出色的创作者很多,列出来会是张大名单。张丽军:新世纪文坛出现势头很猛、创作强劲、水平较高的一大批70后作家群体。就我熟悉的而言,北京的徐则臣、计文君、付秀莹、东北的金仁顺、河北的李浩、江苏的朱文颖、鲁敏、广州的魏微、宁夏的张学东、上海的滕肖澜、路内等一大批70后作家都非常出色。山东70后作家也可以开列一长串名单,如刘玉栋、艾玛、常芳、东紫、王秀梅、瓦当、柏祥伟、张锐强等等。

张晓媛:有人认为,70后作家的写作整体上超过了前辈,为什么会这么判断?都有哪些人这样说过?

计文君:很多场合都听到这种说法,具体是谁说的,我倒不记得了。我想这种表述的出发点是善意和积极的,想给这群被命名为70后的作家一些鼓励和肯定,但创作水平不是GDP,很难用“超过”这个概念去描述,况且还有一个“整体上”这种让人含糊其辞的限定,于是说话人的口吻就有了一丝犹疑和不确定,所谓“整体上”是指打群架能赢,单挑就成问题—是这个意思吗?

张丽军: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做70后作家群研究,主持一个中国作协的重点扶持项目“70后作家群创作研究”,在《芳草》杂志主持70后作家访谈的栏目,发表十几篇关于70后作家研究的文章。我的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70后作家已经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坛的主力,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经超越了前辈作家。这几年鲁奖获奖者涌现出多位70后作家,就是一个重要证明。

张晓媛:您个人对于70后作家的写作整体上超过了前辈的看法是?

 

计文君:在青创会上,王安忆对青年作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有人进了天国,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建立一个传统,所以,千万不要再说‘读你们的书长大’的话,我们的书并不足以使你们长大,再有二十、三十年过去,回头看,我们和你们其实是一代人。文学的时间和现实的时间不同,它的容量是根据思想的浓度,思想的浓度也许又根据历史的剧烈程度,总之,它除去自然的流逝,还要依凭于价值,我们还没有向时间攫取更高的价值来提供你们继承,所以,还是和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让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青年能真正读我们的书长大。”我折服于她的清醒和深刻。这十年以及接下去的二十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文化巨变时期……我们的文学将面临一次物竞天择的进化考验,50后、60后、70后、80后作家谁也无法置身其外。

张丽军: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70后作家的崛起是必然的,这不仅是因为代际演变的内在规律,而且是因为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巨变提供了最为丰富的文学土壤,为伟大作品和伟大作家的出现提供了历史的最大可能性。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乔叶的《认罪书》、刘玉栋的《年日如草》、魏微的《流年》等长篇作品都是70后作家群崛起的重要标志性作品。当然70后作家真正实现崛起还需要假以时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