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韩寒们与传统文坛为何势不两立?

(2015-04-11 23:16:11)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韩寒们与传统文坛为何势不两立?


   一个时期以来,文坛的多种嘴仗此起彼伏,近年较为热闹并引人注目的是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年轻一代作家与一批中老年作家所代表的传统文坛之争。此间的矛盾是非,双方都针锋相对各持己见,甚至相互挖苦攻击且不乏刻薄过激之辞。同怀文学理想,同是文学中人,同执着于文学写作,双方却似乎势不两立水火不相容,这对于当今的中国文学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期“文化观察”专栏推出的几篇文章试图对新老两代作家矛盾的焦点进行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以期引起文坛内外众多朋友和读者的关注。与此同时,我们将邀请大家围绕以下问题开展笔谈与讨论:
    1.当今文坛为什么会出现新老两代作家之争?
    2.新老两代作家为何势不两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如何评价新老两代作家的是与非,双方的冲突对中国文坛意味着什么?
    4.如何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并让中国文学的大家庭趋向和谐?
    5.与此相关的其他话题。

  请您写出2000字以内的稿子寄给我们:100031北京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月刊社,请在信封上注明“问题讨论”字样。“文化观察”专栏将陆续刊登您和您周围的朋友们对上述问题的高见。热忱欢迎大家踊跃来稿!

 

《北京文学》编辑部

 

 


    这些年来,作家已经成为一个“卑鄙”的职业,畅销书作者之外,谁还敢自称作家,要脸的话。我想,是全体人文素质的提高,你写了什么能让别人折服的故事,发出了什么能让社会为之一振的言论?

 

我们这个时代的写作和遗忘
小 饭


    从小学写作文开始,到青春期写日记、写情书,现在大家又流行写博客,我们赶上了一个全民写作的年代。我对写作的看法比较传统,至今我依然认为写作仅仅是游戏的一种,文字游戏。至于写作也是附带抒发感情之类的,当然没有问题。我只是要强调它的游戏本质。换句话说,抒发感情也可以成为一种游戏。毕竟真正的感情是隐秘的,秘而不宣才显得感情的真实,说出来是一个问题,怎么说出来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要说的就是,写作,如果有高下之分,就在于“你怎么写出来”。经过了修饰,“伪装”,乃至“讨巧献媚”之后,这样写出来不是更有意思么?
    以前听到有人调侃80后,说80后就没遇上过什么好时光:出生遇到生育高峰,妈妈排队上医院把你们生下来;上学就是扩招(别以为是好事情,根本就是糟蹋了大伙儿的学习环境)。这两样的综合,让你找对象变得困难起来,什么原因就自己想吧。后来终于找到了你心仪的对象(她也看上了你,不容易啊)要结婚,得买房吧,哗一下,房价飞涨,都涨到天上去了。找工作,学校不包分配;看病,遇到医改失败;好不容易入了作协,新会员开会还碰到抄袭犯……羞耻啊。我还没谈到写作在这个时代的面目已经如何可憎。语文好的都不能干写作,必死无疑。连长相恶劣的也不行,时代吝啬得很,只给性感的小妞,白净的男孩一些可口的饼干。
    其实谁都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年代最好,就跟没有人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最好的一样———自己的女朋友可能是最好的,你能说不好吗?说不好会挨骂,会被扭,会遭到现实的报复。我觉得说生活经历,纵向的是没什么好比的,我宁可比横向的。跟上一代相比,大家生下来,也许身边的环境不一样,但与同龄人之间的起跑线是一样的;跟同龄人相比呢,你差就是差,最多怪运气,此外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但如果探讨文学,我上面说的就得重新被推翻,文学跟横向的比,有多大意思呢?那些经典著作就摆在那里,没法超越就得示弱。如果说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有那种类型的文学了,那么,我宁可劝朋友们别搞文学。因为文学就在那里,我不觉得能让我激动的元素有什么变化,爱和挂念,恨,两难,与社会的隔阂,身份认同,存在感……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某个网络文学研讨会(我深爱开会本身),见到了那些网络作家,哦,个个长得肥头大耳。听说他们一天都要写一万字以上。吓人。不过这也证实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写作是一个脑力活之外还是一个体力活,身体不好可不行。在座的有盛大文学的老板,也就是起点中文网的那个背后老大哥,陈天桥。他已经是全国政协委员了,开会现场大家都对他毕恭毕敬,他也已经习惯被称为“这个时代的英雄”。的确,商人塑造了我们所经历时代和社会的大部分,以至于文人骚客几乎成为“累赘”。
    这些年来,作家已经成为一个“卑鄙”的职业,畅销书作者之外,谁还敢自称作家,要脸的话。我想,是全体人文素质的提高,你写了什么能让别人折服的故事,发出了什么能让社会为之一振的言论?这个时代的人啊,我感觉都在希望自己变笨,他们彻彻底底已经不需要从经典著作,那些伟人的思考中得到提升,思考些问题。不思考,正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没有人这么认为了: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幸福,到底是什么?“了解得多,对世界有更丰富立体的认识,那么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得到尊敬,获得意义。”我的信条不是所有人的信条,这可悲也同时让我欣慰。写作始终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写作的人当然也没断根,他们开始偷偷摸摸匿名出现,成了这个城市里的侠客。侠客孤单,还常常隐身,你看到他也不认识他,一会儿他就消失不见。时代大英雄当然人人都想做,在人群中接受万人欢呼,感觉好得不得了。不过仔细想想,做一个侠客也自由自在,不是么?
    叔本华说过,人生无非两种境界,一种是痛苦,一种是无聊,而且就像钟摆一样,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来摇去。我深有体会。做学生的时候就是这样,有的人因为学习艰难而痛苦,有的人因为学习枯燥而无聊;但反过来呢,不学习了,有的人就痛苦,有的人就无聊。反正是无聊和痛苦里面选一种,两者差别不大,就看你适合哪种状态。对我来说,写作也是一样。不写作则无聊,写作则给我带来痛苦。不知道是哪个作家说的,写作是对抗遗忘,而生活则是因为遗忘而美好。这种互相矛盾的话在我这里最受欢迎。把固执和无所谓结合在一起,再把悲观和吊儿郎当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我生活中两项最重要的工作。人应该追求放松,但写作则带来紧张;人应该追求激情的存在,写作则带来寂寞———这是我低落的时候所想的。如果心情还不错,那这一切就完全倒过来。这个状况也说明,我思维混乱。我认为一个人后悔的一定是他当年没做过的事情,而不是当年你做过的事情,做过的事情通常被遗忘了,无论快乐和悲伤。写过我也能遗忘,上面说了,写作本身就是为了遗忘:对抗遗忘恰恰是为了遗忘。
    在这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人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应该说还不错。但还是请忘了这个时代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2001年到2008年,我见证并且亲身参与了80后作家这个概念从提出、繁荣,到衰退,越来越悲哀地看见那些打着80后旗号的书已经卖不过那些小妮子、大妮子。

 

假如时光能够重新来过
霍 艳


  距离我真正完成第一篇小说《等等等等》,已经过去了整整八年的时间。而第一次让文章变成铅字,距离发表在《青年文学》上的《寂寞的独白》也过去了七年。
  依稀记得当年的自己,穿着肥大的红白相间的校服,趴在桌子上用签字笔一笔一画地构造着另一个世界,我保存着《地下铁》和《生如夏花》两本书的大部分手稿,有些工工整整地写在了卡通本子上,有些潦草地写在了A4复印纸上。我总是通过耗费纸张的数量来计算文字量,我蜷缩在一起的字写满四页A4纸就是五千个字数,但那个时候没有人会限制我的字数,也没有人告诉我千字多少钱,所以我拼命地抒发一种情绪,哪怕洋洋洒洒的是满篇的废话。
  十三四岁的光景,没有人问过我为什么写作,没有人告诉我写作这条道路有多艰辛。
  而这些问题我在七年后回答了无数次,我为什么写作,写作给我带来了什么,我是否还要继续写作。
  渐渐地,那些回答变成了公式和套路。
  渐渐地,我在写作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渐渐地,那个执着地和文字分享秘密的女孩模糊不清了。
  我总是试图提醒自己记得十四岁那年发生的事情。
  趁着大扫除的周二下午,我在新华书店抄下了一个又一个出版社的电话,在课间或者午休的时候跑到办公室和传达室,在周围人的白眼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相同的话:我叫霍艳,我刚刚获得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我想出版自己的书,您能抽空看看我的稿子吗?
  那些若干年后不厌其烦打电话给我想出版我作品的编辑们,恐怕不会记得,当年他们是多么残忍地拒绝了我。
  “对不起,我们不接受自由来稿。”
  “对不起,我们不出版非名家的书。”
  “对不起,你还是联系其他社看看吧。”
  泼下的一盆盆凉水,浇不灭我心中熊熊燃烧的火焰,我用更加勤奋的写作来证明总有一天,会出现奇迹。
  直到有一天,终于有一家图书公司肯接受我的作品,我每周绕过大半个北京城和他们反复确认出版的每个细节,连签约都要带着父亲一起去。三个月后那沓厚厚的稿纸变成了飘着油墨香的出版物,它们的名字就叫做《地下铁》。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有自己的海报。
  第一次去外地签名售书。
  第一次赚到以万计的钱。
  第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
  那些如今司空见惯甚至被我频频拒绝的活动,当时看起来是那么的新奇。初次面对繁芜丛杂的世界,我显得手足无措毫无准备地就被推到了前面。只是现在,我比这个世界还要混乱。
  七年来我不断有出版物面世,始终无法大红大紫,但却保持了稳定的销量,读者也从80年代蔓延到90年代。现在,每当我看腻了英语和政治的时候,总是顺手翻起那些打着新概念、80后旗帜的合集。几年前我对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这里嗤之以鼻,而如今我发现书上百分之九十的名字都消失不见了,同时代出道的作家们经历了2004年的虚假繁荣和2005年的残酷淘汰后,坚持写作的寥寥无几。已不再是和出版商讨价还价的年代,能够出版就是一种奢侈。
  我记得2004年的时候搞了一个声势浩大的80后的盛宴,全国各地来了一批80后作家,围坐在中国文联的宾馆里,对从网络走下来的彼此熟悉而陌生。有人互相交换签名作品,有人在推销自己将成为中国文学大师,有人看见自己喜欢的作家一言不发,而更多的人是在满怀豪情地畅想着80后站在中国文学巅峰的那一天。我想也许会有那一天的到来,可是他们还没有耐心等到就纷纷远离了文学,散落在天涯。
  再次参加80后的聚会已经是2007年由鲁迅文学院举办的80后作家研讨会,已经是经历过市场洗礼的为数不多的十几位作家,话筒传递到每个人的手里时,大家的言语都小心谨慎得像一场态度虔诚的文学创作汇报会。这次研讨会就能看出80后群体的巨大分化,有专车接送的顶级畅销书作家,也有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改换职业。大家谈论最多的不再是文学梦,而是唏嘘地回顾着当年一起做过文学梦的年代,无奈接受着年华逝去的事实。
  我一直属于80后里很中庸的分子,从来没扛起过80后的大旗,也从来不呼喊为文学事业奋斗终生的口号,一面扮演着好学生乖女儿的角色,一面在文字里寻找另一片天地。从2001年到2008年,我见证并且亲身参与了80后作家这个概念从提出、繁荣,到衰退,越来越悲哀地看见那些打着80后旗号的书已经卖不过那些小妮子、大妮子。而那些所谓没脱离文学的人却干着编书、攒书的勾当,还有一些为了搏出位的80后作家,居然用当众求爱、贩卖初夜来求得文学路上的通行证,变成了一场闹剧。
  在2002年的时候,我的出版物上标榜着“史上最年轻的新概念一等奖得主”,然后一系列作品都被冠以了史上最年轻的xxx,最早慧的xxx,几乎没有一次不拿我的年龄做文章,甚至有些80后的合集觉得我这个生在80年代尾巴的人根本不够资格与大家为伍。可当有一天铺天盖地的90后出现,用嚣张的语气向80后挑衅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已经向奔三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朔像把刷子,能涂能抹,留下的是作品和印记,而韩寒是个痒痒挠,专找人间痒处让人喊爽,留下的是个彩头。

 

王朔的咆哮和韩寒的冷笑
文武君


    前两天在网上闲逛时发现了王朔的博客。以前看过他的小说,知道他是怎么回事,于是按照博文题目的邪乎程度从高到低依次点击,都笑晕了,用手按着肚子捂着嘴巴———他怎么还这样呀?等看到他的“新年祝福”的时候,我的笑容越来越冷,直到最后僵住。当看到最后一句“祝你们幸福”的时候,眼泪差点掉下来。老王老了,不可逆转地,英雄迟暮。
    老王是个英雄,他不但是天才作家还是个划时代的人物。他用很邪道的视角去探索很正派的道理,用很粗俗的语言来掩饰对人间真情的追求。他的遣词造句中经常会闪现出天才的火花,能把痞子说话上升成文学,成为一种文化流派。王朔是开创者,而且影响了后代人,像现在的80后作家无不深受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兴盛的八九十年代还是一个思想和精神紧绷放不开的年月,他放荡不羁的文学,对当时的人文精神的解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朔的作用不亚于“十日谈”。
    现在的王朔没落了,他的新文章里面有些怨恨,嫌钱少,对谁都起酸的成分,还经常咆哮着。也难怪,看着当今的文坛搅得这么热闹帮不上忙,能不抓瞎能不焦虑吗?但他的深层次的意识和生活视野还停留在八九十年代,和如今的社会愈行愈远,追不上了,任你怎么咆哮或撒娇也不会有太大作用。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至少王朔尽力了。不管怎么说,他的咆哮说明他是个真诚不藏拙的汉子,而他在文坛上是有贡献的。
    和王朔很像,韩寒也是个天才写手。王朔是痞子韩寒是逆子,都是凡事拧着来的那种人。从纯文学的角度看,王朔比韩寒高很多,也努力很多,是个受过罪的人。王朔当年一人平趟,而韩寒这样的如今一抓十大把。不是韩寒不能够,而是他志不在此,不大成气。王朔像把刷子,能涂能抹,留下的是作品和印记;而韩寒是个痒痒挠,专找人间痒处让人喊爽,留下的是个彩头。
    当然这彩头也不白给,韩寒是80后一著名代表,也是个天才那个什么家。我想说是作家吧,其实他还真算不上一个;说是赛车家吧,也不是什么资深一级方程式;从博客点击次数来看,应该算是著名博客家。他很善于捕捉生活,也出过几本小说。虽然他的博文没有多少文学价值,但有很强的趣味性又发人深省。他的高明之处在于,能抓住人类的痒处,以搔痒而名闻天下。
    首先韩寒是个叛逆的人,这个性格很符合当下读者的口味。现在中国社会里光伟正真善美的东西太独占版面了,多得让人一听一看就想吐,不是不好而是太单调。谁都有逆反心理,谁都渴望能骂一句:去你妈的!在这个时候就太需要叛逆的人啦,恰巧韩寒眼光很锐利,还特别喜欢在讽刺挖苦上下功夫。比如他嘲笑“带病坚持工作”“和日本不一样就是反日”,这些不但满足了大家的逆反心理还妙趣横生。抓得一痒。
    韩寒还很精通打嘴仗。他一般是单口骂,要是哪个够级别的家伙回嘴,那就上赶着扭打着多骂几架。鲁迅先生早说过了,最热闹的是看砍头的,其次是看打架的。我看在网上打嘴架在文明社会里可能比前两者更有趣。韩寒很知道如何团结读者挑战非读者。读者是谁,就是你我他呀。非读者呢?那就是官方呀,名门正派呀,规章制度呀什么的。
    他是怎么打的,我给你学学:话说这个社会上但凡有错,那就不是你我他的错,那都得是县政府和市政府的错,要不就是宣传机构的错,要不就是规章制度的错,要不就是当官当有钱人的错,反正不赖我们;再说我们随地吐痰那都是社会风气逼的,我们开会要么睡觉要么聊天那都是制度逼的,某个作协副主席臭屁了那是作协逼的;你们认为的大师其实不咋的,你们认为正确的其实全是错误的等等。添油加醋众人都如梦方醒:嗷,原来我们是让他们给带坏了;嗷,我们都被骗了,原来还有这事呢。好!韩寒真好,他敢说真话,帮我们出气了,大家洗洗睡吧,我们自己太好了,都是社会不好。抓得二痒。
    韩寒敢说真话,没错,但那也是有选择性而不负责任的真话。他说真话当然不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而是出于他独特的感官。他的真话只能取得娱乐的效果,却没有改良的建议和诚意。与王朔的放荡不羁相比,他是玩世不恭,浪费他卓越的天资,选择一条最悠闲的流浪之路。不错,韩寒是80后,他写的文章也很80后,但是人总要长大的,不可能一辈子带着矫正牙圈恃小撒娇地活着,不可能一辈子靠写风凉话活着。
    当我再次仔细比较王朔和韩寒的时候,我听见王朔在咆哮,韩寒在冷笑。

 

责任编辑   张颐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