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分类: 房地产、城市 |

我第一次去香港讲学是1984年,去的是当时的香港理工学院,现在叫香港理工大学了。理工设计学院的理论教授马修·透纳(Matthew Turner)负责接待我,如果我了解不错的话,其时大概中国范围内真正做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史的就我们两个,因此很投缘。讲课之后,他请我去他住的属于香港大学的教员公寓。香港大学在香港中环后面的半山上,教员公寓都是高层建筑,好像竹笋一样在山上一栋一栋的伸出来,看看就很是险峻。香港大学后面的陡坡上全是这类高层公寓。半山是香港的富贵住宅区,豪华公寓多,并且基本都地形险峻,当然,在马修家里,打开窗子看到维多利亚湾还是很壮观的,但是看看这些建筑就那么屹立在陡峭的山崖上,心里还是有些觉得不稳定。那些建筑旁边的挡土墙上十米高,在楼下走,就有点好像在井底走的感觉,早期在陡坡上设计,仅仅从工程角度考虑,因此出现这样巨大的挡土墙,实在对心理有一个压力。
何显毅对于重庆的坡地建筑的分析,是充分地使用了香港的经验作为参考借鉴的。他认为重庆和香港在坡地建筑上具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而且香港和重庆都具有相当庞大数量的高层坡地建筑。他提出的议题是如何去发挥坡地建筑的优势。他首先认为重庆地质条件很好,地基稳固,可以建造高层和超高层的建筑,这点与香港也相似。他提出一句老话:“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重庆和香港都是有山有水的大都会,因此之间可以借鉴的东西是很多的。
具体到坡地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问题,他提出一个方面的看法:
首先,遵循坡地设计的特殊原则,就是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这既是坡地建筑设计中的原则,也是它的特色。因为,坡地有高差,设计的时候努力要做到大部分住户都能够有景观,这样的原则就能够比在平地上建筑高层住宅更加戏剧性、有趣和生动了,在山地设计园林景观一般比在平地上容易,因为自然本身存在的山谷、河道,住宅区的设计在充分使用这些元素的时候,会获得很显著的特征,而增加居住区的自然感和趣味感的。
因为有了坡地,面江或者面山的室内能够看景的空间就大了,因此应该依山造势,设计多样化的户型。比如设计花园洋房,情景洋房,连排别墅,都可以在楼中间开多一条路,使得住宅建筑能够有前后道路,做到两边上下,这种设计一方面可以减少单一道路的面积过大造成的交通堵塞和人车混杂的情况,第二方面可以增加景观的观察面积。山坡建筑能够使得建筑内部空间更加丰富,因为错落有致,山坡建筑也能够使得整个小区的天际线更加戏剧化、富有层次感。
在香港这样陡坡的地形上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专长于坡地高层建筑的香港设计师有几个他们引以为戒的底线,他们叫做“坡地建筑四不原则”。分别是:
1.
2.
3.
4.
我经常在香港看坡地开发的建筑,早期开发的楼盘、住宅高层建筑有些生搬硬套,在陡峭的山坡上好像竹笋一样冒出一栋栋大楼,毫无协调可言,挡土墙封闭了整个山体,后期开发的则比较协调、舒适,建筑、规划、道路、空间、景观能够比较好的吻合,互动。
2007年12月10日,我在香港的国际会展中心出席设计论坛,并且发表演讲,透过会展中心的大玻璃窗,看见中环一带林立的陡坡上的高层建筑群,对香港的这个特别的设计专长真是钦佩。我们现在设计建筑,不是自己从无到有来进行探索,就是干脆请外国的建筑师设计,有时候却忽视了向近在咫尺的香港取经,要知道在陡坡建筑这类非常特别的建筑上,香港的探索是走在全世界最前列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