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陡坡香港

(2007-12-10 19:52:20)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房地产、城市
陡坡香港 

  我第一次去香港讲学是1984年,去的是当时的香港理工学院,现在叫香港理工大学了。理工设计学院的理论教授马修·透纳(Matthew Turner)负责接待我,如果我了解不错的话,其时大概中国范围内真正做现代设计理论和设计史的就我们两个,因此很投缘。讲课之后,他请我去他住的属于香港大学的教员公寓。香港大学在香港中环后面的半山上,教员公寓都是高层建筑,好像竹笋一样在山上一栋一栋的伸出来,看看就很是险峻。香港大学后面的陡坡上全是这类高层公寓。半山是香港的富贵住宅区,豪华公寓多,并且基本都地形险峻,当然,在马修家里,打开窗子看到维多利亚湾还是很壮观的,但是看看这些建筑就那么屹立在陡峭的山崖上,心里还是有些觉得不稳定。那些建筑旁边的挡土墙上十米高,在楼下走,就有点好像在井底走的感觉,早期在陡坡上设计,仅仅从工程角度考虑,因此出现这样巨大的挡土墙,实在对心理有一个压力。

    我问马修这些建筑安全如何,他说香港这个地区在1970年代一次大风雨中,由于超过挡土墙不堪泥石流的压力,突然倒塌,造成整座高层建筑倒塌的事故,死伤惨重,大概从那时开始,香港建筑界开始考虑设计比较矮的挡土墙,如果山坡特别陡峭,需要整片挡土墙,也会化整为零,分成几个梯级,这样每个挡土墙的高度总能够控制在1.5米之内,这是他们在陡坡建筑设计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收获。现在使用在重庆这个特殊的陡坡型城市建筑设计上,是很合适的。

   香港处理陡坡建筑的经验大概是全世界最丰富的,就是因为香港的地形造成的,香港高层建筑建造在陡峭的山地上,比比皆是,坚固而合理,现在国内的一些陡坡城市,好像重庆之类的,在香港学习是很应该的,因为在陡坡处理和良好功能方面,香港的确是很好的老师。

   前两年,在重庆举办过一次“中国坡地建筑专业论坛”,论坛邀请了一些陡坡建筑方面的专家,就特别邀请了一些香港的设计师、建筑家参加讨论,我看了那次的讨论纪要,自己觉得还是很有启发的。其中邀请了一些专家,比如香港专门从事坡地高层建筑工程咨询和设计顾问的何显毅,他的讲话,就包含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看法。

  何显毅对于重庆的坡地建筑的分析,是充分地使用了香港的经验作为参考借鉴的。他认为重庆和香港在坡地建筑上具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而且香港和重庆都具有相当庞大数量的高层坡地建筑。他提出的议题是如何去发挥坡地建筑的优势。他首先认为重庆地质条件很好,地基稳固,可以建造高层和超高层的建筑,这点与香港也相似。他提出一句老话:“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重庆和香港都是有山有水的大都会,因此之间可以借鉴的东西是很多的。

  具体到坡地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问题,他提出一个方面的看法:

  首先,遵循坡地设计的特殊原则,就是显山露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这既是坡地建筑设计中的原则,也是它的特色。因为,坡地有高差,设计的时候努力要做到大部分住户都能够有景观,这样的原则就能够比在平地上建筑高层住宅更加戏剧性、有趣和生动了,在山地设计园林景观一般比在平地上容易,因为自然本身存在的山谷、河道,住宅区的设计在充分使用这些元素的时候,会获得很显著的特征,而增加居住区的自然感和趣味感的。

  因为有了坡地,面江或者面山的室内能够看景的空间就大了,因此应该依山造势,设计多样化的户型。比如设计花园洋房,情景洋房,连排别墅,都可以在楼中间开多一条路,使得住宅建筑能够有前后道路,做到两边上下,这种设计一方面可以减少单一道路的面积过大造成的交通堵塞和人车混杂的情况,第二方面可以增加景观的观察面积。山坡建筑能够使得建筑内部空间更加丰富,因为错落有致,山坡建筑也能够使得整个小区的天际线更加戏剧化、富有层次感。

陡坡香港

  在香港这样陡坡的地形上设计和建造高层建筑,专长于坡地高层建筑的香港设计师有几个他们引以为戒的底线,他们叫做“坡地建筑四不原则”。分别是:

1.      除了保护生态环境来说,具体来讲,直径超过15厘米以上的大树,或者是有价值的树种,珍贵的树种,尽量地保留,不要砍伐,真的需要腾出地方来的时候可以移栽

2.      尽量不做大量的挖土和填土;

3.      尽量不做太高的挡土墙,最好不要超过1.5米;重庆目前不少坡地上的高层建筑都建有挡土墙,有些非常高,甚至达到4、5米高,一般的都有3米高,要在设计的时候认真地考虑使用原来的山体做元素,就可以尽量减少挡土墙的比例,这样,由大量高耸的挡土墙形成的压抑感就会减弱,而山体显现出来的自然景观就会和建筑非常融洽;

4.      区内跨越山谷的桥梁型道路的高度,最好不要超过1.5米,因为无论是挡土墙和区内跨越山谷的高架桥,不仅仅会提高建筑成本,而且在视觉上会影响山坡的生态感。

  我经常在香港看坡地开发的建筑,早期开发的楼盘、住宅高层建筑有些生搬硬套,在陡峭的山坡上好像竹笋一样冒出一栋栋大楼,毫无协调可言,挡土墙封闭了整个山体,后期开发的则比较协调、舒适,建筑、规划、道路、空间、景观能够比较好的吻合,互动。

  2007年12月10日,我在香港的国际会展中心出席设计论坛,并且发表演讲,透过会展中心的大玻璃窗,看见中环一带林立的陡坡上的高层建筑群,对香港的这个特别的设计专长真是钦佩。我们现在设计建筑,不是自己从无到有来进行探索,就是干脆请外国的建筑师设计,有时候却忽视了向近在咫尺的香港取经,要知道在陡坡建筑这类非常特别的建筑上,香港的探索是走在全世界最前列的啊!

 

 

                                   2007年12月10日,于香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