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筑家严迅奇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2007-12-17 15:47:51)
标签:

知识/探索

房产

    今天在云南丽江参加万科的一个会议,想起了去年在重庆见到了香港重要的建筑家严迅奇先生,当时大家都忙,只简单打了个招呼,没有多聊。但我一直觉得自己很懂他的追求,因为在此之前我参与过好几个他也有份参与的地产项目的顾问工作,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就是深圳万科的“十七英里”了。
建筑家严迅奇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十七英里”现在转眼都是两年前的项目了,但是那个楼盘出来时引起的全国性的注意,还是历历在目,严迅奇对现代主义的准确把握,深圳人对现代主义的热爱,两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个开发项目非常成功,这两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没有严迅奇的把握水平,现代主义会不纯粹,而没有深圳这批对现代主义热爱的人的支持,这个楼盘也不会达到这样高的销售水平,现在说“十七英里”是严迅奇的一个优秀案例绝对不错,说“十七英里”是深圳的一个优秀的项目,更加是没有异议的。

   “十七英里”南靠深圳东海岸著名的大鹏湾,与李嘉诚的盐田港两片公共海滩相邻。从深圳罗湖出发经盐坝高速一路向东,路上需30多分钟,据说,一路上的直线距离刚好是“17英里”。

    这个楼盘的名称很多人喜欢,十七英里本是美国加州蒙特利半岛(Monterey)沿海观光公路的一段著名景区,从美丽的滨海小城卡迈尔(Carmel)到蒙特利市,弯弯曲曲,路长17英里,沿路有绵延不绝的海滩、群山和开满夹竹桃的草坡,还有高大笔直的红杉林和美国最奢侈的圆滩高尔夫球场,以及半山上零星点缀的超级豪宅。当年这里曾是影片《本能》的主要外景地,有着壮阔而又神秘的自然美感。

    “十七英里”这个名字很多人喜欢,但是也有好多牵强附会的说法,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深圳的一个餐馆吃饭,隔壁一桌有群人在谈这个楼盘,有个很自信的人说:我知道为什么叫做“十七英里”,是因为从沙头角去到那里刚刚十七英里。和我吃饭的朋友拍拍他的肩膀,指着我说:不要乱说,起名的人在这里呢!其实我这个朋友也不太清楚名称的起源。

    有深圳记者在评论这个楼盘的时候,提到坊间对这个楼盘命名的各种说法,说是我创造的,也有说是万科深圳公司老总徐洪舸命名的。文章说: “据说2002年万科拿下这个地块后,高产建筑评论人王受之应邀参观时联想到了“17 Miles drive”似的半山景致,项目由此得名。但据万科员工的说法,17英里这个名字是深圳万科徐总起的”。我想这两个说法都有理由,我是因为参与万科在大梅沙的另外一个楼盘“东海岸”的策划,给万科深圳公司系统的介绍加州滨海生活方式,其中特别提到了十七英里这个绝妙的地点,我想徐洪舸当时应该对这个地方有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起名的时候提了这个建议,所以可以说具体命名是他。

建筑家严迅奇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万科深圳的“十七英里”,是一块海岸线长达600多米的海边坡地区域,三面环海,背靠青山,高差约50米,坡度约45度。地块形状呈面向西南方向的内弧形状,由此在西向和南向形成两个犄角状半岛,伸入溪涌湾和大鹏湾,直接接触海面处的都是礁石,没有天然沙滩。2002年拿地之初,建筑雏形已经在万科内部设计师中间形成基本共识。

    严迅奇给临海度假别墅确立了三条设计原则:第一、通过合理布局,户户海景,充分引入海洋资源优势,体现家住海边的特色。第二、坡地住宅居住的层面于竖向分开,最大限度地延伸环境至建筑空间之中,实现真正意义的融合。第三、立面设计采用纯现代风格,简洁质朴而轻盈,是大海边的精致点缀,融于山海之间。

十七英里的建筑设计没有刻意营造的建筑风格,但却有鲜明的建筑理念及主题,希望做到建筑与山坡结合,生活空间与大自然融合,体现真正的海岸生活模式及态度。如果在香港,为争取更多的海景单位,这样的项目将建成一列排屋,着重风格的豪华别墅。相反,在深圳,体现出了简约的建筑风格。以组团形式排列的别墅群,组团之间留着一些自然的山径,及公共的景观布置,设计上着重室内与室外的空间融合。建筑家严迅奇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据说十七英里业主拥有率最低的是奔驰车,而捷豹、陆虎、宝马是比较常见的车,业主里十几个人去过美国的十七英里,他们年龄在35~45之间,深圳本地人占88%,有1个北京人(据当地媒体报道是章子怡),1个天津人,2个东莞人,其余的是香港人。除了1位职业经理人,其余都是私企老板或名人。这些业主对十七英里的升值潜力深信不疑。

    我喜欢严迅奇的建筑设计,是因为他是一个很纯粹的现代主义大师,和其他一些国内现在很出名的大师不同,他的作品有很好的市场销售功能,也有很好的居住功能,而不仅仅是一件“作品”而已。这是香港设计师和内地一些大师最不同的地方。国内一些大师往往是拿住宅当公共地标建筑设计,甚至当作雕塑作品来设计,居住、销售的功能自然就差强人意了。

    看严迅奇负责做总规划的海南岛博鳌“蓝色海岸”项目,他在上海参与设计的“九间堂”项目,早年设计的巴黎巴士底歌剧院、日本东京国家剧院、香港半岛酒店二期,后来在北京的“长城脚下公社”、广州市图书馆新馆、北京道一号等项目的设计,都完美诠释了简约、高雅、耐人寻味的现代风格。

建筑家严迅奇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严迅奇在建筑界可以说是一个神童式的人物,他在香港长大,在圣保罗男女中学毕业,中学时喜爱木工课及做历史专题研习报告。1983年严迅奇20多岁,就与朋友合伙创业,参加国际性的巴黎歌剧院公开设计比赛获奖,成为3位冠军之一。30来岁就设计了香港中环国际金融中心。之后佳作连连,比如半岛酒店二期工程,香港新机场中环机场大厅,TITUS广场,Pollock Path山顶公寓,HANLEY VILLA公寓,PARKLANE购物中心,乐富购物中心,花旗银行大厦,香港大学研究生中心,中国北京南银大厦,希尔顿酒店和中国天津会展中心等。

    虽然获得这么多的成就,我见他的时候,觉得他还是一个非常谦虚、内秀的人。他对于香港的建筑有自己的批判立场,其实也是对国内建筑的一种不直接的批评了。他在一片鼓吹“创意产业”的口号声中,很冷静地认为香港的建筑未能真正成为创意工业,原因是时间不够。他说:“在香港谈建筑,大家只会联想到买楼、建筑面积等,视建筑为地产的一部分。建筑当然有创意成分,但这仍不是社会的普遍看法。”继而提到:“建筑师要走创意的路,很难走,限制太多,创意空间很小。建筑是商品,盖一幢楼宇涉及的银码实在太大,令社会对建筑的看法,顿时变得保守起来。”
    谈及被广泛批判的香港“中央图书馆”,他说:“这反映了香港公共建筑的两大问题。第一,我们如何挑选合适的人设计合适的项目?这一点,香港一直无法做到,仍找不到应走的路。”这是体制的问题,而香港的评审水平差,也是原因之一。他认为:喜欢一个设计,一定有主观成分,决策者要有品味,更要有胆识和远见,不怕被人批评。香港的做法就太保守了,就算是成立评审委员会,找不到合适的人做评审也是徒然。若决策者胆识不够,就宁可制订一些公式,打个分数,选择设计。

建筑家严迅奇先生给我们的启示

    以国内的眼光看,香港设计得好的建筑很多;一邻之隔的深圳,城市发展迅速,不少高楼大厦立了起来,很有些国际大都市的景象,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深圳的建筑设计已经进入了国际水平的行列。但在我看来,严迅奇对此发展倒是很谨慎,他说:“香港仍未有一幢建筑物令我们感到震撼、令人心振奋――如最近在洛杉矶开幕的迪士尼音乐院带来的震撼一样。当年(香港的)中国银行(贝聿铭设计)和汇丰银行总行(诺尔曼.福斯特设计)开幕,大家也只视之为一件金融、财经界的盛事,这两幢大厦的建筑创意和特色何在?不会有人将之与创意工业和艺术联系起来。”他很谨慎地对香港人在建筑眼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批评。

    深圳是一个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得非常快的城市,从严迅奇的设计中,从他的观点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学到一点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对自己多一些反思呢?

 


                                        2007年12月17日,于云南丽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陡坡香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