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5日“文化遗产课堂”在天津百年名校丁字沽小学开课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文物报》头版和国家文物局官网、新华社都刊发了开课的消息。很多媒体也发来约稿函,希望系统全面报道课堂建设。京津冀的一些中小学纷纷表示要加入。从教育遗产到遗产教育不仅是文化自觉,更是把文保推向大众化、社会化的有益尝试。开课会上我曾向大家坦白:教育树人,这颗希望之种子刚刚破土而出,今后仍需百倍呵护。
寒假已至,标志“文化遗产课堂”第一学期实验成功!一切仍在探索中,成绩谈不上,心中充满无尽感谢与感动。感谢专家组的先生们不计名利甘为遗产教育当义工,感谢学校积极响应我的倡议,更加感谢孩子们对遗产课堂的接纳和喜爱。最令我的感动的是95岁高龄的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先生对课堂大力支持。开课前,我请谢老为课堂题签,先生一连写了多张,边写边说:“你看看怎么样,我眼睛看不清。”写到第三张已力透纸背,但仍不满意。
几天后,谢老来电告诉我,自己又写了四张,让我任选。“这是大事,我必须写好!当初我起草国务院101号文件(笔者注:1987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今天终于实现了!”不仅如此,谢老还致电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宋新潮,请他到校给孩子们上文保课。宋局长对此表示大力支持,将安排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局到校调研,对文化遗产课堂加以指导和推广。
穆森 2016年1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