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丁字沽小学“文化遗产课堂”开课了

(2015-11-13 16:36:34)
标签:

天津

文化遗产课堂

丁字沽小学

中国文物报

穆森

分类: 文保生涯(探索文保路)
刊于《中国文物报》(2015年11月13日头版),国家文物局官网“文物要闻”

丁字沽小学“文化遗产课堂”开课了

             丁字沽小学“文化遗产课堂”开课了

    本报讯记者郭晓蓉报道 11月5日,天津市红桥区丁字沽小学“文化遗产课堂”正式开课。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先生为课堂题词,来自教育、文博考古、历史和戏剧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课程论证。
    
     丁字沽小学位于天津北运河畔,是清末新政时期,为振兴教育而掀起的“废庙兴学”高潮中所建。据天津教育史专家张绍祖考证,该校前身为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的白衣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建第四半日学堂,1937年更名为“丁字沽小学”。校内至今保存有古庙西配殿一座,2001年曾发现彩色壁画。
 
     区别于以往的文化遗产进课堂,丁字沽小学专门成立文化遗产课堂专家组,结合美育与德育,利用文物、非遗、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编制文化遗产系列教材,在三至五年级开设固定“文化遗产课”,同时在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中增加武术、戏剧等方面内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文化遗产教育,学校楼道内长期布置专题展览,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文物保护工作的故事,展示从国内世界文化遗产到天津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情况。校园内则侧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同光十三绝绘图、脸谱剪纸墙和兴武堂等。
    
    “文化遗产课堂”发起者穆森介绍,作为天津“废庙兴学”中硕果仅存的小学,开设“文化遗产课堂”不仅体现了从教育遗产到遗产教育的文化自觉,更是一种把文化遗产保护推向大众化、社会化的有益尝试。教育树人,今天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粒文保的希望之种,未来收获的可能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当天下午两点半,上课铃在古色古香的校园内响起,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谭汝为率先走上五年级讲坛为“文化遗产课堂”开课。课程紧紧围绕“爱家乡、知学校、懂遗产”展开,孩子们齐声回答了教授的提问,课堂上传来阵阵读书声。在一旁听课的教育中心专家称赞:“这才是我们最理想的课堂!”
 
    在认真旁听了三至五年级不同内容的三堂文化遗产课后,以天津首任国家督学,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赵陆一为首的专家组对丁字沽小学“文化遗产课堂”的可行性和大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与会专家认为,像这样成系统的文化遗产课堂在全国小学中值得继续探索,不断改进,加以推广。

             

                   天津丁字沽小学“文化遗产课堂”开课

             丁字沽小学“文化遗产课堂”开课了
                                           赵建伟 摄

    新华网天津11月13日电(记者周润健) 国内首个成系统的“文化遗产课堂”日前在天津丁字沽小学正式开课。

  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先生为课堂题词,天津首任国家督学赵陆一和来自文博历史戏剧方面的专家学家陈雍、谭汝为、甄光俊等十余人旁听了三至五年级不同内容的三堂文化遗产课。

  丁字沽小学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畔,前身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第四半日学堂。

  据天津教育史专家张绍祖考证,该校是天津百年前“废庙兴学”中硕果仅存的小学,至今仍存有古庙西配殿一座,2001年在殿内曾发现彩色壁画。

  为了开展好“文化遗产课堂”活动,丁字沽小学专门成立了“文化遗产课堂专家组”,结合美育与德育,利用文物、非遗、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编制文化遗产系列教材。

  “文化遗产课堂”发起者穆森介绍说,2013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就是“教育的遗产”。“目前就读于丁字沽小学的多为随迁子女,在这样的教育遗产地开展遗产教育,也是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