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莫斯科共存亡

(2008-04-16 21:13:38)
标签:

杂谈

分类: 仗剑的人
仗剑的人
 

 

与莫斯科共存亡

 

宋宜昌

 

    经过紧张的努力和调动,苏军除了稳固住莫扎伊斯克防线外,还加强了莫斯科北方的加里宁地区的防御,成立了加里宁方面军,由优秀的将领科涅夫指挥。后来事实证明,加里宁方向正是德军装甲部队的迂回突击轴线,朱可夫的部署成功地阻挡了德国装甲部队的突破。

    除加强外围防御外,汲取以往防御失利的教训,苏联政府和苏军部队又在防线后加修了三道防御线,全莫斯科的公民被动员到莫斯科郊外挖掘反坦克壕,大量筑垒阵地仓促修成,莫斯科周边的公寓群被改造成防御堡垒。莫斯科所有工厂转产军火,坦克、大炮、飞机源源而出,光莫斯科汽车厂就生产了100万支PPS式冲锋枪。

 

1-32.jpg

 

    苏军在莫斯科接近地带的及时布置和广泛筑垒筑城,大大滞缓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冲击力。北部迂回的德军装甲部队突入加里宁城后失去了动能,遭到苏军顽强反击后补给困难,最后被逐出加里宁。南路德军由坦克兵名将古德里安指挥,一路突破直逼图拉城。图拉是历史悠久的兵工城,在帝俄时代就有发达的军火工业。图拉工人自卫队训练有素,配合第50集团军和增援的近卫步兵第1军组织了顽强有效的防御,顶住了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这样,德军未能实现战役上的两翼包抄。除了德军因连续作战疲惫、道路泥泞、坦克不足外,主要是苏军适应了德军的坦克突击和机械化机动战术,用地雷、工程障碍、反坦克兵器、火炮杀伤敌人坦克,瓦解粉碎了德军突击力量的锋刃。苏军和民兵作战顽强,政治工作有效。为保卫首都莫斯科,苏联人民激发了极大的战斗激情和工作热情,最终转化成强大的防御力量。

    在莫斯科地区有许多军事院校,因为苏军历来重视基础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训练,军校学员素质很高。他们在莫斯科接近地战斗中表现出色,击毁了大量德军坦克。德军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一步一步缓慢地从正西方向上逼近莫斯科。

    由于莫扎伊斯克防线的抗击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混合编成的苏军、军校学员、工人卫队、民兵师、特种歼击营的战斗使西方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撤到战线后方,进行了整顿、补充、改编,重新成为精锐的作战部队。11月7日,斯大林亲自在红场上检阅了苏军部队,极大地鼓舞了莫斯科战区和苏联人民的士气。当时,军民同仇敌忾“与莫斯科共存亡”,这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军民顽强战斗。

    11月15日~16日,饱遭重创的德军向莫斯科发起了强有力的进攻。苏军部队、学校学员、工人卫队英勇作战。反坦克炮、大炮、高射炮平射火力和装甲列车大炮均给敌坦克以重大杀伤。在莫斯科作战中,苏军飞机较多,掌握了局部的制空权,狠狠袭击了德军的后勤车队和交通枢纽。仅11月最后5天,苏联航空兵就击毁了180辆德国坦克和700辆汽车。德军的突击终于被阻止住了。

 

1-32.jpg

 

    进入11月份,莫斯科地区开始陆续降雪,气温骤降。德军连续作战,加上冰天雪地,疲劳、寒冷、疾病造成了大量减员。虽然德军前线士兵已经能遥望克里姆林宫的塔尖,却没有力量克服苏军抵抗再前进一步了。而苏军人员、装备不断补充,根据斯大林和朱可夫的策划,准备投入反攻。

    苏军最高统帅部的计划是:用4个集团军(第5、33、43、49集团军)在莫斯科正面反击,他们的行动目的主要是以积极的行动牵制中央当面的德军部队,使之不能增援两翼,一旦敌人部署出现松动,立即投入反攻。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莫斯科大会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