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麦人当了英国国王

(2008-03-07 10:00:22)
标签:

文化

分类: 英语

欧洲系列

 

丹麦人当了英国国王

  

宋宜昌

 

    我在前博中指出:英国今天的传统精英一向耻于提及埃塞尔雷德时代末期,英格兰本土的统治集团——阿尔弗雷德大帝世家代表的撒克逊贵族,被丹麦入侵者打败,被迫屈辱纳贡,并让出大片国土(相当于英格兰70%的肥沃之地)的事实。

    这多少有点像中国历史上的宋王朝,为辽、为金、为蒙古纳贡、割地、屈膝求和的状况。

    如果事情仅仅是如此,到也罢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方唱罢我方唱。既然阿尔弗雷德大帝子孙不肖,当不了抵抗入侵重振国威的大任,人们也只能被迫承认事实。

 

1-12.jpg

 

    事实比这更糟糕。

    实际上,在埃塞尔雷德国王之后,是一位丹麦人当了全英格兰的国王!

    这位丹麦人就是克努德大帝。

    他在位时成就显赫,不仅是英格兰国王,也是挪威、丹麦、瑞典的国王。他的北海帝国疆城辽阔,是丹麦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据英国历史学家的记载,在埃塞尔雷德统治末期,他做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

    首先,他只交贡不敢言兵,只赔钱不去备战。他向丹麦人纳的款项数目日益增加,而收效却越来越小。公元991年,他用一万镑银子讨好入侵者,还为他们提供给养。三年后,他交纳一万六千镑,赢得了片刻宁静,还讨好入侵者奥拉夫为他洗礼。公元1002年,他以二万四千镑银子的代价再次换取了和平,但是这次破坏和平的却是他自己。

    在穷途末路中,埃塞尔雷德转向雇用其他部落的丹麦人为他打仗。英格兰人雇佣了大批丹麦人在军中服役。埃塞尔雷德怀疑这些危险的帮手要谋害他,吓得惶恐不安,因此计划把英格兰南部的所有丹麦人,不管是雇佣军还是平民,统统杀死。

    这个残暴的计划在公元1002年的圣布赖斯节变成了现实。受难者有北欧人魁首之一的帕利格的妻子、丹麦国王斯韦恩的妹妹冈恩希尔德。

    斯韦恩誓死要为他的妹妹报仇。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不断打击可怜的撒克逊人。埃克塞特、威尔顿、诺里奇和塞特福德都遭到了洗劫,可见报复的范围相当大。复仇者的怒气一直未见平息,只是由于饥馑而暂时受挫。丹麦人的军队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已经无法生存,于1005年撤回丹麦。但是据1006年后的一些编年史记载,斯韦恩又卷土重来,劫掠肯特、雷丁和沃林福德。最后,埃塞尔雷德用相当于三、四年国民收入的三万六千镑银子又一次买来了短命的和平。

    这种欲战不能,欲和不静的局面,在中国近代史的清王朝末期也曾表现得淋漓尽至。

    本来,清朝数次兵败于列强,自知军事上绝不是列强对手,然而慈禧太后竟然相信民间的义和拳能刀枪不入,可借力以逐洋人。结果只能是庚子赔款,输得更惨。最后以清王朝逊位了结。这恐怕就是中国版本的阿帝王朝末朝的写照吧。

    英格兰人现在想不惜一切代价建立一支舰队。这也是想学维京人获得海权。当年曾经激励迦太基人竭尽全力的那种绝望心情,促使这个贫穷、潦倒、饥饿、被劫掠一空的民族建造了大量的船只。新生的英格兰舰队于1009年集结在桑维奇。《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说:“但是,我们既没有好运气,也不配享受这支海军力量的保护作用。”它的指挥官发生了内讧。有些船只被击沉,还有一些毁于风暴,其余的船只被指挥官可耻的遗弃了。“后来,海军官兵把船驶到伦敦,全民族努力奋斗的成果就这样付诸东流。”

 

1-12.jpg

 

    这多像英国历史版本的清末北洋水师之命运。

    史料记载:公元1012年英格兰向北欧人交纳了最后一笔巨款。北欧人这次收了四万八千镑银子,而且是通过抢掠坎特伯雷和绑架阿菲奇大主教的办法强迫撒克逊人交纳的。他们后来在格林威治把阿菲奇大主教杀害了,因为他拒绝敦促他的会众筹借赎金。《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评述说:“我们蒙受的这些灾难都是由于政策错误造成的,因为我们的纳款的时机不当,而且未作任何抵抗,而每当他们肆虐逞凶,我们就与之讲和。但是,尽管已经讲和,我们也交了巨款,而他们仍然四处横行,掠夺和屠杀我们的可怜同胞。”

    连战连败,连极端尚武爱国的英格兰贵族和平民也开始怀疑阿帝家族的能力,这些位居高端的半神半人国王们,能否将英格兰拖出屈辱的泥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严刑拷问
后一篇:危在旦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