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入江河
号称“铜的王国”的智利共和国,位于南美洲南部的西海岸,是地球上国土轮廓最狭长的国家。有一本西方出版的享有盛名的通俗地理著作,是介绍智利地理状况的,书名就叫《智利,古怪的地理》,就是指智利国土所具的特征。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这样说过:“我的国家智利在很远的地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它像剑一样长而狭窄,处在最高的山脉和最阔的海洋之中……”诗人的说法是非常形象地,智利的南北之长河东西之窄,在地球上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南北长达4330公里,从南纬18°延续到56°,跨38个纬度,南北气候相差悬殊,而东西的宽度一般还不到180公里,最宽的地方也仅有435公里。

智利朋友形容他们的国家时,常常风趣地说:“在智利,你的头枕在安第斯山上,你的脚就会伸进太平洋里去。”这话固然有点夸张,却也道出了智利地形的特点。智利东部的安第斯山,高峻连绵,海拔在5、6千米之间,如同一座陡立峻峭的屏障;西部是海拔1000至2000米的海岸山脉,逼近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在这两条平行的山脉之间,留下一条狭长的走廊似的纵谷,这就是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中央谷地,智利的绝大部分农田都集中于此。
不过,智利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毕竟是相当遥远的国家。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据说是各国首都中距离北京最遥远的一个。我曾向智利朋友请教智利国名的含义,他们的回答也挺有趣。一种说法是智利一词是由印第安人克丘亚语“奇里”(Chiri)衍化而来的,意思是“寒冷”。相传西班牙人初来智利南部时,正值隆冬,到处听见当地的克丘亚人说:“奇里!奇里!”西班牙人便误以为这里的地名叫做“奇里”,以致以讹传讹,把这个地方称为“奇里”,后来又衍化为“智利”(Chile)。另一种说法是,智利一词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世界的边缘”。

位于南纬33°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座落在这个狭长国家的中点,东依白雪皑皑的安第斯山。那高达4000米的雪线和云雾缭绕的巍巍雪峰,给这个首都衬托出无比壮丽的背景。在圣地亚哥西边,即是四季葱绿、全国最富庶的中央谷地,河谷平原广达3000平方公里。1545年,西班牙殖民者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在写给西班牙皇帝查理五世的一封信里,曾经这样描绘他所征服的圣地亚哥座落的地区:“这个地方是这样的,世界上没有比它更适宜于生活和定居了。我说这一月,在这个季节里,每当上弦月或下弦月的时候,才下一两天雨,在所有其他日子里,阳光灿烂,无需烤火取暖。夏日里气候温和,微风习习,人们终日在太阳下面而毫无倦意。这里可供放牧和耕种的土地非常之多,可以繁殖各种各样可以想象出的牲口和植物;木材又多又好,适宜于建造房屋,这里有一望无际的树林可供利用,矿产中黄金最富,全境到处都有。人们无论来到哪里,都可以得到一块土地耕种,找到造屋的资金,并有水源、树林,以及牧养牲口的草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