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大油漆工雪山无尘张乐臣手机博客校园 |
分类: 呓★锐评 |
原标题:还北大“油漆工”一个自由的天空吧
文/张乐臣
今日推荐博文:纪实摄影:爸妈劳碌的一天
“北大女硕士,就业屡受挫。放弃京城,当上油漆工”。你键入这些关键词,谷歌显示“获得48500条结果”。从3月4日到7日,短短几十个小时,籍籍无名的南阳姑娘苏黎杰,已赫然在全国媒体和网络上“被出名”。 “媒体都来找。我现在思路混乱,不知道想啥说啥。就像电脑,乱码了,光想着重新格式化,就不知道咋办!”昨天中午,在南阳市人民北路的某装饰职业培训学校,苏黎杰说。 显然,几天来,从苏黎杰到职业培训学校,生活节奏和工作秩序都失去了往常的宁静。(3月8日《大河报》)
“北大”、“女硕士”、“油漆工”,当这些标签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未必会把前两者与后者联系起来,但是,媒体的举动告诉我们,它们成等值。
3月4日到7日,短短几十个小时,籍籍无名的南阳姑娘苏黎杰,已赫然在全国媒体和网络上“被出名”。北大卖猪肉的陈生、北大出家的“数学才子”柳智宇等——不得不感谢媒体,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有独特思想的北大人。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观,至于去做什么,怎么做,别人是无权干涉的。然而,一旦你的标签多了,你的关注度提升了,在你做出每一步选择时,并不是那么自由,因为你背后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你,在等着撮你的脊梁骨。这些人可能是你的崇拜者、你的关注者、你的朋友,你的抉择,使得他们向往的信念贬值了。
如果苏黎杰不具备这么多标签,而是一个二流、三流大学的毕业生、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本科生、专科生,还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吗?
未必有!媒体总喜欢寻找新闻源,寻找有噱头的料,这是共性,记得在看某报社出版的一本书时,某省出了大事,记者的第一反应不是悲伤,而是暗暗窃喜:料来了,有东西可挖了。我们不能否认这位记者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挖新闻,是每位新闻工作者的天职。但我们有没有为当事人考虑过,当这件事被挖出来会有什么连带反应?
我深深的记得一位记者的手记,在报道一个在关押囚犯时,他没有提到囚犯的真实姓名、真实看押地,只是将这个囚犯的精神写出来。之所以这么写,初衷是因为囚犯的女儿并不知道父亲入狱,父亲告诉女儿自己在读研究生。同理,苏黎杰我们为何不能放她一马,非要贴上标签,拿出来炫一番?
也许我的观点有点幼稚,幼稚未必见得是件坏事。且来看看苏黎杰的境遇,被众人围观的她,显得被动、无助。“我对目前的学习生活非常满意,相对前几年在大城市的奔波,在家乡南阳学习和工作,自己的心情很放松。”她本人也很喜欢这份工作,我们默默祝福又何妨!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什么学历,做什么工作,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喜欢的岗位。朱军在对大学生从事掏粪工作评价说“可能会改变中国的掏粪现状”、“无论是在思维,还是掏粪工具的使用上,大学生都具备优势”。
这句话说的很实在,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兴许过几年,苏黎杰也能有一番作为,成为一名人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怀有这样的胸襟,踏踏实实做好我们分内之事,其乐融融也!度外之人,何不茗茶一杯,还苏黎杰一个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