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 |
这个周末,各种网络端又被新近出炉的“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所“刷屏”。成都、宁波、杭州、南京、西安、长春、长沙、苏州、上海、北京十座城市荣获“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具体到五项指数,“住房幸福感”、“交通幸福感”、“天气幸福感”排在首位的城市都是成都;“医疗幸福感”排在首位的是上海;“教育幸福感”排在首位的是北京。(11月1日《京华时报》)
这是连续第九次公布“城市幸福感”排名。综观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刷屏”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上榜城市的官方媒体自豪感油然而生,都在兴奋地全方位转发,“我市荣登……”“我市再获……”,云云;另一方面则是很多网友的各种“不服”:西安天天堵成这样子也有“交通幸福感”?非户籍上海人看病也很难怎说“医疗幸福感第一”?我在北京为孩子上学买个学区房一平方十几万也算“教育幸福感”?长春动不动也雾霾还上了“天气幸福感”的榜?教育医疗资源都聚到北京上海,让我们这二三线城市怎么服?……
这种
幸福,正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话题。但在无法完全清晰界定之前,我们必须先习惯于在“多个维度”当中去谈论它:强调幸福的相对性,更多是强调幸福是一个持续建设的过程,谁都远远没有到达终点;强调幸福指数排名比较靠前,更多是强调已经取得的发展与进步;强调“不认同”的感受,更多是强调现实当中仍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强调“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更多是强调公民个体要抵制无限的欲望,政府努力要以人为本;强调“幸福的共性”,更多是强调公权要担负起协调各方、科学匹配支撑幸福资源的职责……
承认存在如此的多个维度,我们才能在更宽视域里,理解类似幸福榜单存在的最大价值,理解为什么在成绩单面前,动辄是“地方政府很亢奋、地方市民挺不服”。一份榜单再怎么丰富,只能是粗线条勾勒出相对的坐标:从市民的角度,有助于在繁重且不易的生活中,发现身边的亮点。从政府的角度,有助于从排名中汲取更多——做得比较好的经验,没能上榜暴露的问题。工作、收入、福利、住房、交通、医疗、教育、环境……尽管还没法将它们精确量化入幸福的指标,但多家研究都承认,基础的经济收入、生活保障、生存环境等,都是幸福感的“策源地”。政府的职责,就是努力消除影响幸福的因素,排掉包括住房、上学、看病等生活中一个个的现实障碍。如果努力成效被市民感受不够,过分强调“非常幸福”的数据与排名,就难免遭遇民意的一些逆反。从此意义上讲,幸福感更多该让民间去说,地方政府的“亢奋”需要节制。
一家媒体与一个第三方机构,持续9年去做“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显然绝非网友所言“给某些城市贴金”那么简单,这种努力最大的价值,就是将“幸福感”这种宏大且主观的元素,逐步分解具体,变得有指标权重,更容易扑捉一些,这有助于大家从容地去思考提升幸福的路径,从容地去发现与幸福生活之间的距离。这种榜单尤其对政府是个鞭策:幸福感受或许是说不清楚的,但政府可以为提升幸福做哪些努力,正努力被说清楚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老百姓还不太满意的地方,老百姓对于某个上榜还“非常不服”的地方,正是深入改革、加快发展急需要落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