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稚嫩爱情,殉亡在世俗的目光中
(2015-07-01 16:14:08)
标签:
情感 |
一套房子扼杀一段爱情,这种在调侃中国房奴与中国丈母娘的时候经常听闻的桥段,竟在现实中实实在在地上演了。更何况,扼杀的并不只是一段稚嫩也不乏甜蜜的爱情,还有两个花季一般的青春年华。斯人已去,我们不忍怪罪,不忍怪罪两个青春年少的灵魂,为什么要这么傻地选择自杀,因为我们无法体认,相继跳河的一刹那,两人是如何撕心裂肺的绝望。我们甚至不忍怪罪那个提出买一套房的“准丈母娘”,说起来也不过是一念之差,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幸福”,现在又吞咽着失去爱女的苦果,作为“外人”,我们又该当如何轻言谴责?
一出悲剧就这么上演了,而悲剧的导演者,很难说是哪一个具体的人。我更愿意将这名导演罪名,落罪于世俗的目光,然后从中得到几分自我的检省。在当下中国的爱情与婚姻,早已不是小两口的事儿,甚至也不是两个家庭的事儿,它还担负了世俗目光里的很多东西——我们习惯于对一个婚姻品头论足,是否有房有车,是否有足够多的陪嫁,“人家的婚礼是什么样子的”……不一而足。而这些东西都会成为一种流俗般的理念,飘荡在每一处人群的上空。
这就是舆论的力量。它很可怕,它塑造了一种“规矩”,能够逾越这个规矩,完全“走自己的路”,走“不同寻常的路”,需要极大的勇气、决心,也需要极大的力量。警方从男方发给女方的信息中看到这样一段话,“现在没有太多现实的物质,并不代表以后没什么,别人的始终是别个的,两个同甘共苦的才会一起真心到最后”——道理不是没看明白,也不是没有说清楚,但又能怎么样呢?它抵御不了一种世俗的期盼,最后只能愤然一死。
读古书的时候,我们老说“封建礼教是杀人的”。现在,封建礼教确实没有了,因为礼教而“杀人”的事儿确实少见了。问题在于,一种“拜物质教”,在悄悄地结果了这根“杀威棒”。它以貌似更文明的方式,“更进步”的形式,在造就了新的压力,在吞噬着本该最为纯洁的爱情,以另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方式继续作恶。或许,逼出极端的殉情惨剧并不多见,但在悄然之间,扼杀掉稚嫩的爱情根苗的事儿,恐怕也并不少见。什么“门当户对”,什么“物质基础”,什么“彩礼表现能力”——凡是不断给爱情本身附加上太多标签的行为,我们都应该警惕,它很可能成为扼杀爱情的工具。
别人家的惨剧,不要以为不关乎自己。目光是可以杀人的,我们也可能被某些目光所残杀的。扪心自问,我们会不会对一个婚姻品头论足它的“物质基础”?我们会不会从心里祝福“一无所有”独自奋斗的小夫妻?我们以怎样的目光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就可能形成怎样的一种价值判断。我们的目光是温情,还是冷峻,是鼓励,还是扼杀,都会折射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
愿天堂没有让人承受不起的房子,只有甜蜜的爱情。